孟子的文学观及其批评范式

内容摘要: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代表人物,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古代被尊为“亚圣”。孟子在文学理论批评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文本解读方式和文学批评标准的“知言养气”论和“与民同乐”观。一、知言养气的文学文本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关于“气”这个术语的运用,不同的作者虽有不同的界说,但孟子的“知言养气”的“气”这个概念,无疑是后世“文气说”的先声。二、与民同乐的批评标准论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谈的是批评的标准问题。语见《孟子•万章下》: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

关键词:孟子;养气;意逆志;批评;孔子;文学鉴赏;古人;梁惠王;文学理论;辞典

作者简介:

  摘 要: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代表人物,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古代被尊为“亚圣”。 孟子在文学理论批评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文本解读方式和文学批评标准的“知言养气”论和“与民同乐”观;以及文学鉴赏、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这就是著名的“以意逆志”说和“知人论世”说。

  关键词:孟子;知言养气;与民同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批评范式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2008年]规划项目(赣社规字[2008]9号,项目编号:08WX91)《中国历代名家文学批评范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余和生(1955— ),男,江西乐平人,上饶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教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1]

  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2](P155)(以下凡引,只注篇名)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代表人物,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古代被尊为“亚圣”。

  孟子在文学理论批评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文本解读方式和文学批评标准的“知言养气”论和“与民同乐”观;以及文学鉴赏、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这就是著名的“以意逆志”说和“知人论世”说;下面分别来谈。

  一、知言养气的文学文本论

  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关于“气”这个术语的运用,不同的作者虽有不同的界说,但孟子的“知言养气”的“气”这个概念,无疑是后世“文气说”的先声。比如:曹丕的“气之清浊有体”;[3](P133)韩愈的“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4](P151)无疑是和孟子的“知言养气”的“气”一脉相承。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公孙丑上》)

   从孟子的这段话可以看出,孟子所说的气一可以养,二须配以义。也就是说,孟子的气,是指作者所应具有的内在的优良道德品质,是后天培养的结果。他认为只要作者具有这种充塞于天地之间的凛然正气,就会写出富有充沛文气的作品。

  孟子是一个非常重视道德修养的人,象《告子下》:“人皆可以为尧舜,亦为之而已矣。”《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此之谓大丈夫。”《尽心下》:“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可见孟子是一个有高尚人格的人。

  孟子的气,与后来曹丕所说的文气不同。曹丕的文气主要指先天的本能生理之气体现在

  文章中的文气。它一不可以养,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二不具有道德内容。与孟子所说

  的气具有不同的内涵,浩然之气是静气、正气、阳刚之气,是政治、思想、道德、文化修养积淀凝炼的结晶,是一种基于坚定的理想和信念而焕发出来的矢志不渝、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有鉴于此,时时警示自勉共勉,当是志者之智举。

  孟子的养气说涉及到了人品与文品的关系,在这方面具有进步意义。象文天祥的《正气歌》可作此佐证。

内容摘要: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代表人物,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古代被尊为“亚圣”。孟子在文学理论批评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文本解读方式和文学批评标准的“知言养气”论和“与民同乐”观。一、知言养气的文学文本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关于“气”这个术语的运用,不同的作者虽有不同的界说,但孟子的“知言养气”的“气”这个概念,无疑是后世“文气说”的先声。二、与民同乐的批评标准论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谈的是批评的标准问题。语见《孟子•万章下》: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

关键词:孟子;养气;意逆志;批评;孔子;文学鉴赏;古人;梁惠王;文学理论;辞典

作者简介:

  二、与民同乐的批评标准论

   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谈的是批评的标准问题。它是在孔子以仁礼为内容的诗乐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重要思想。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因为国家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国家的利益应当是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所以从逻辑上来说,必须置民众的地位于国家之上。为“君”的如果真能认识到上述道理,就应当认真听取民众的意见,坦诚接受民众的监督,关心民生疾苦,与民同乐。

    《梁惠王上•与民同乐》云:“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这段记载颇有点戏剧性。梁惠王正在花园中休闲散心,那个劝他不要谈利的‘叟’——孟老头又去拜见他了。他一边左顾右盼地观赏园林池台中的珍禽异兽,一边漫不经心的问:“你们这些不言利的贤人先生们觉得这园林风光,这珍禽异兽怎样啊?你们也会以此为乐吗?”语辞间满含奚落的味道。想不到孟老先生聪明人装糊涂,就像没有觉察出什么来似的,反而将话就话,接过他的话头来就亮出了自己的主题:“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然后沿着这一正一反两条线索展开,以周文王和夏桀的典型例证作为论据,提出了当政者应“与民同乐”的思想主张。从而又一次教育了梁惠王。

  战国时民本思潮进入鼎盛阶段。孟轲呼吁救民于“倒悬”及“水深火热”中,强调从“恒产”着手建立和谐社会,在君民关系上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并深入阐发了“忧民之忧”及“与民同乐”的思想。荀况也发出了许多振聋之音,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和“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5]经历朝承扬,这种思想后为诸多典范津津乐道,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6]郑燮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7]墨家的“兼爱”、“非攻”和道家的“无为”思想中也体现了强烈的民本愿望。因此,古代中国并不缺乏“亲民”主张。

  说到底,乐的问题本来就不是一个物质的问题,而是一个精神的问题。虽然物质条件和环境的好坏可以影响精神和心理,但它毕竟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如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又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不都是精神超越物质的典型吗?所以,如果精神方面出了问题,像孟子举出夏桀的例子那样,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的确也是:“虽有台池鸟兽,其能独乐哉?”(《梁惠王上》)

  孟子的与民同乐思想,实际上是他仁政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

分享到:

相关文章阅读:

  • 现在我们似乎总是会看见一些细思极恐的题目或者图片,今天就来看看这些恐怖的内涵图片,可能一开始看觉得没有什么,但是诡异图片看懂了
    古代文学最记录:3203
  • 生活中有太多事情是我们无法从科学角度解释的,所以每个人都可能会碰到灵异事件,明星自然也不例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香港有位大明星在
    古代文学最记录:2978
  • 面具一般都是小孩子喜欢玩的东西,大部分都是看起来十分有趣的。但是有的面具却并非如此,毕竟一开始面具的出现就不单单只是玩具。有
    古代文学最记录:2907
  • 人们对于美食的追求总是胜过一切,毕竟吃才是最最享受的。特别是在法国,他们把美食当做高尚艺术来看待,法国菜更是作为世界三大料理有
    古代文学最记录:2707
  • 地球上80%被水覆盖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水,特别是淡水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之源,而河流是人类获取淡水的唯一途径,那么世界十大河流是
    古代文学最记录:2646
  • 世界上神秘的怪兽有很多,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说说其中的十类神秘怪兽,其中小编要重点提的泽西恶魔简直就是令人心惊胆寒,这样的怪物长
    古代文学最记录:2620
  • 古代文学排行(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