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集唐诗是在唐诗巨大影响下形成的一种集句诗类别,产生于北宋,在南宋获得迅速发展,在金、元时期走向衰落,但最终在明、清二代走向了繁荣。集唐诗既在题材内容和近体诗形式上继承了唐诗的特点,又在咏梅题材、专题化和开创新形式等方面体现出对唐诗的发展。集唐诗的发展,是唐诗不朽的艺术魅力、诗歌追求“新变”的需要、历史上的“唐宋诗之争”以及历代诗人的连续创作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 键 词】集唐诗/唐诗/接受/发展/原因
【作者简介】张明华(1967- ),男,安徽阜阳人,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安徽 阜阳 236037)。 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座奇峰,历来受到后世诗人和学者的推崇。在其巨大的文学影响下,后世产生了一种专门选用唐人诗句写成的集句诗类别——集唐诗。集唐诗最早产生于北宋,此后历代作品绵绵不绝,即使保存到今天的数量仍很惊人。可是相对于唐诗研究的蓬勃发展,作为唐诗接受史中重要一支的集唐诗却一直没有受到学人的重视。除了明代汤显祖《牡丹亭》中的上场、下场集唐诗曾经有学者专门撰文探讨外,其余的集唐诗尚未见有专文论述。笔者不揣浅陋,试对历代集唐诗的发展及其特点进行分析。为了避免内涵的模糊,本文所说的集唐诗不包括集杜诗与集李诗等专集一家的集句诗作品。一、集唐诗的出现、命名及其早期发展
北宋发展起来的集句诗从一开始就是集唐诗。北宋最早写作集句诗的诗人是仁宗朝的石延年(994—1041),其《下第集句》云:
年去年来来去忙,为他人作嫁衣裳。仰天大笑出门去,独对春风舞一场[1]239。
此诗首句出自唐代郑谷《燕诗》,第二句出自唐代秦韬玉《贫女》,第三句出自唐代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最后一句虽不知何人所写,但从前三句分别出自一位唐代诗人来看,应该出自另外一位唐代诗人之手。如果这种推断成立,则石延年此诗已经是集唐诗了。比石延年略迟的胡归仁所写集句诗也是集唐诗。《蔡宽夫诗话》载:
荆公晚多喜取前人诗句为集句诗,世皆言此体自公始。予家有至和中成都人胡归仁诗,已有此作,自号“安定八体”。其间如“一第知何日,无端意不移。欲为青桂主,谁与白云期。傍架齐书帙,翻瓢作酒卮。文明终有托,休把运行推”,又“白沙溪绕白云堆,但有何人把酒杯。专慕圣贤知志气,可怜谈笑出尘埃。碧山终日思无尽,清世难群好自猜。风满老松门昼掩,可怜高尚仰天才”之类,亦自精密,但所取多唐末五代人诗,无复佳语耳。不知公尝见与否也[2]。
这里明确说胡归仁的集句诗“所取多唐末五代人诗”,也可以据此认为就是集唐诗了。石、胡二人后,王安石(1021—1086)、孔平仲(1046或1047—1103)虽然写出数量更多的集句诗,但并没有对集唐诗表现出多少热情。令人欣喜的是,到了北宋后期,葛次仲(1063—1121)写出数量较多的集唐诗。葛次仲的《集句诗》三卷虽然已经失传,但从残存的作品看,其中大多数是集唐诗。如《考古质疑》所列举的以下几首诗:
落花飞絮正纷纷,慢绿妖红半不存。可惜风和夜来雨,却将春色寄苔痕。(郑谷、退之、居易、长孙)(《惜花》)
高秋寓目更徘徊,多少乡心入酒杯。正被绕篱黄菊笑,望中难得白衣来。(吴融、赵嘏、龟蒙、赵节)(《九日》)
把君诗卷灯前读,字字清新句句奇。坐到天明吟未足,翻将唱作步虚诗。(白、韦庄、白、白)(《还人诗句》)
不嫌穷巷似渔樵,自古园林远市朝。鹏背负天龟曳尾,飞沉随分各逍遥。(韩偓、杜牧、白、白)(《穷巷》)
无事焚香坐,逍遥一卷经。雨荒深院菊,风约半池萍。有客过茅宇,呼儿扫竹亭。厨人具鸡黍,复设瓮头清。(张籍、齐己、杜、愈、杜、愈、浩然、同)(《幽居客至》)
花片乱飞愁杀人,风吹雨洒旋成尘。百年莫惜千回醉,三月惟残一日春。生去死来都是幻,酒酣睡足最关身。西楼怅望芳菲节,添得临岐泪满巾。(沈彬、禹锡、翁绶、令狐楚、居易、郑谷、韩偓、罗隐)(《三月晦日》)
东郊立马望城池,旋把金鞭约柳丝。歌酒家家花处处,春风日日雨时时。别来同说经过事,醉后齐吟唱和诗。得失任渠但取乐,不应穷巷久低眉。(应物、张祜、居易、齐己、张籍、同、龟蒙、韩翃)(《故人春游》)[3]
以上所列这些集句诗都是集唐诗。又如《全宋诗》第22册收录其人的《中秋月集句(二首)》和《诗一首》,也都是如此[4]。
石延年、胡归仁、葛次仲虽然写作集唐诗,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类作品对后世会产生巨大影响。从现存材料看,最早带有集唐诗标志的作品是李复(1052—?)的《答安阳叔两绝(集唐人句)》:
春风吹园杂花开,渐老逢春能几回。不嫌野外无供给,一杯一杯复一杯。
两人对酌山花开,青天露坐始此回。嗟我与君皆老矣,且尽尊前有限杯[5]。
前诗中的“春风”句出自韩愈《感春四首》其一,“渐老”句出自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四,“不嫌”句出自杜甫《宾至》,“一杯”句出自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全都是盛唐著名诗人的诗句。后诗中的“两人”句出自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青天”句出自韩愈《感春五首》其一,“嗟我”句出自王安石《示永庆院秀老》(“君”字,王诗作“公”),“且尽”句出自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四,跟上首诗不同的是,此诗用了宋代王安石的一句诗,可能是李复误记成唐人诗句了。这样,“集唐人句”可以说就是集唐诗的早期名称。略后的黄彦平(?—1146?)又有《岁晚楚亭集唐句》(2首):
百丈牵江色,连樯并米船。樵苏喧晚渡,鸥鹭浴晴天。问舍惭元德,登楼忆仲宣。司存兼吏隐,别有一山川。
辇路生春草,云安有杜鹃。羁栖投老日,邂逅中兴年。纪凤初年逼,迁莺霁景鲜。愁宽卑湿地,欣对艳阳天[6]。
二诗中可以考出的诗句仅有如下5句:前诗“百丈”句出自杜甫《祠南夕望》,“连樯”句出自杜甫《舟中》,“别有”句出自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别”字,杜诗原作“自”);后诗“辇路”句出自文宗《宫中题》,“云安”句出自杜甫《杜鹃》。其馀众多的诗句考不到出处,宋人看到的唐诗数量比今天要多得多。两诗16个诗句中,竟然有11句出处无考,亦可见出宋代集句诗在唐诗辑佚方面的价值。南宋标明“集唐”的作品尚有宋伯仁《别友人(集唐人句)》和《客楼戏集唐人句》等。
最早将“集唐句”、“集唐人句”简化为“集唐”的诗歌是南宋后期方凤(1240—1321)的《三吴漫游集唐》(10首),如其一云:
江上巍巍万岁楼,今春花鸟作边愁。伤心欲问南朝事,凤去台空江自流[7]。
方凤《三吴漫游集唐》组诗的出现,表明集唐诗的名称正式确生。对于集唐诗的发展来说,其意义非常重大。
不仅如此,南宋还出现了一部专门的集唐诗集——李龏的《剪绡集》二卷。该集今存,卷上有28首乐府诗,卷下有92首七绝。《翦绡集》虽无“集唐”之名,然两卷所收全是集唐诗,是已知最早的集唐诗集。
金、元时期,诗歌创作的总体数量和水平不高,集句诗创作也走向了衰落。金代虽然没有出现以“集唐”命名的集句诗,但其实作品并不少。如吕中孚的《集句》:
骚人吟罢起乡愁,百感中来不自由。一种人间太平日,满衣尘土避公侯[8]。
此诗中“骚人”句出自许浑《竹林寺别友人》,“百感”句出自杜牧《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一种”句出自罗隐《寄张侍郎》,“满衣”句出自李山甫《曲江二首》其一(“公侯”,李诗作“王侯”)。由此可见,此诗是一首实实在在的集唐诗。在李俊民《七言绝句集古》120首中,有大量的集唐诗,可以确定的有《南游》、《自遣》、《雨后出郊》、《韩食》、《寒食席次》、《小桃》、《看花》、《感花》、《惜花(二首)》、《暮春》、《遣兴》、《春感》、《约同归》、《江村》、《赠别》其一、其三、《秋怀》、《洛中》、《席上》、《忆昔》、《南征》、《老将(三首)》、《感征夫家》、《从军》、《闻角》、《闻笛》、《汉女》、《有别》、《怨别》、《寄远》、《恨别(二首)》、《感旧(三首)》、《悼征妇》、《春夜》、《睡起》、《无睡》、《谩书》、《寄情(三首)》、《秋夜》、《有感》、《戏答》、《戏遣(二首)》、《偶见》其二、其三、《听歌》、《寄怀》、《悲故宫人》、《怀古》、《旧游》、《关中》、《过梅溪旧居》、《登山阳郡楼》、《王公楼上会饮》、《送客之南宫》、《答筹堂》、《夜集》、《戏书》、《十日遣兴》、《宫柳》、《对花》、《宿横望》、《妓为尼》、《新居》、《寒食野外》、《赠别》、《柳》、《春望》、《寒食夜雨》、《早行》、《访隐者不遇》、《李道者》、《仙庙(二首)》、《听琴》、《落梅》、《塞上》、《登楼》、《醉眠》等86首,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二。
元代的集唐诗不多,就今所知,仅有无名氏的《唐人集句》一例,而且已经佚失了。任士林《书唐人集句后》云:
“活剥张昌龄,生吞郭正一”,昔人所讥也。自王介甫、石曼卿始集古人句为戏,孔毅父遂刻意为之,苏子瞻已不恕矣。近世百家衣盛出,能不无“天吴与紫凤,颠倒在裋褐”之失耶?某氏子新意如硎,久事游历,使能原性情之感,知礼义之所止,儒先生当避阀阅,如搜掠未穷,鼓不足而讽席,虽李商隐之“祭鱼”、杨文公之“衲被”,只见其劳,而发亦止耳!名山大川,清气未歇,其必有以语之者。试挟此以行[9]。
以上分析表明,集唐诗虽然出现得很早,在宋代尤其是南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是其在金、元两代的进步不大。这与集句诗在金、元两代衰落的总体趋势是一致的。
内容摘要:集唐诗是在唐诗巨大影响下形成的一种集句诗类别,产生于北宋,在南宋获得迅速发展,在金、元时期走向衰落,但最终在明、清二代走向了繁荣。集唐诗既在题材内容和近体诗形式上继承了唐诗的特点,又在咏梅题材、专题化和开创新形式等方面体现出对唐诗的发展。集唐诗的发展,是唐诗不朽的艺术魅力、诗歌追求“新变”的需要、历史上的“唐宋诗之争”以及历代诗人的连续创作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三、集唐诗对唐诗的接受集唐诗的每一个诗句都出自唐诗,因此可以看作是对唐诗的接受。四、集唐诗对唐诗的发展集唐诗虽然使用唐人的诗句,但毕竟是重新写作的诗歌,因此与唐诗又有很大的不同,可以看作对唐诗的发展。
关键词:唐诗;诗歌;诗人;集句诗;近体诗;杜甫;出自;诗句;咏梅;写景 作者简介:二、集唐诗在明、清二代逐步走向繁荣
经过了金、元两代的持续沉寂,集唐诗在明、清两代获得迅速的发展并走向繁荣。据笔者所考,除了一些零散的作品,明人撰写的集唐诗集(或卷)至少有12种,其中保存到今天的有8种,即:
1—2.夏宏《联锦集》二卷、《零金碎玉集》。
3.杨光溥《集唐香奁诗》一组。
4.朱多炤《五体集唐》五卷。
5.余兆芳《集唐宫词》一卷。
6.陈圳(一作玔)《宫闺组韵》二卷。
7.无名氏《蕊阁集》二卷。
8.峨眉洞天主人《江楼杂咏(集唐句)》不分卷。
可能已经亡佚的有4种,即:
1.李时珍《集唐律》六卷。
2.刘氏《集唐诗》。
3.柯叔楩《集唐诗》。
4.陆定尔《集唐诗》一卷。
从已经考出的明代11人12种集唐诗集看,明代集唐诗的绝对数量已经远远超过宋、金、元三代的总和,可见其已经结束了此前的衰落状态,而迅速获得了恢复和发展。
在明人的基础上,清代的集唐诗获得了繁荣,可考出的集唐诗集的数量约为明代的7倍。其中现存的有68种,即:
1.施端教《春江别曲集唐》二卷。
2.黄周星《千春一恨集唐诗》一卷。
3—4.张吴曼《集唐梅花诗》一卷(五律,100首)、《梅花诗集唐》一卷(七律,100首)。
5.傅扆《渍槻堂集唐》一卷。
6.陶季《集唐》一卷。
7.陈煌图《集唐自述诗》二卷。
8.张璠《当翠楼集唐》口卷(今存卷一至四及卷七)。
9.蒋嶟《集唐》一卷。
10.叶奕苞《集唐人句》一卷。
11.周金然《归兴集唐》一卷。
12.李天馥《古宫词》一卷。
13.陈光龙《集唐诗》三卷。
14.杨为松《三唐集韵》二卷。
15.徐旭旦《世经堂集唐诗词删》八卷。
16.王材任《尊道堂别集》六卷(其中前三卷是《集唐》)。
17.张山农《集唐梅花诗》一卷。
18.张叔埏《集唐》二卷。
19.黄之隽《香屑集》十八卷。
20.张恩闳《集唐诗》一卷。
21.周梦华《鸿轩集唐草》一卷。
22.逊志主人《逊志斋集唐梅花百咏》一卷。
23.汪沈琇《集唐诗》。
24.陈荣杰《集唐诗》四册。
25.朱廷璋《西湖百咏(集唐)》。
26.柴才《百一草堂集唐》九卷。
27.王天庆《胡蝶集唐》一卷。
28.顾夔璋《集唐诗》一卷。
29-31.柴杰《百一草堂集唐诗附刻二编》四卷。柴杰《临川集唐》一卷、《西湖集唐百咏》一卷。
32.李炤禄《律唐》一卷。
33.杨天培《集唐稿》一卷。
34—35.吴镇《松花庵集唐》一卷、《集唐绝句》一卷。
36.姜忠奎《蕉轩集唐》一卷。
37.邵墪《集唐诗》三卷。
38.张梦华《登黄鹤楼集唐》一卷。
39.戚学标《鹤泉集唐》三卷。
40.卓笔峰《百花吟》一卷。
41.方联甲《塞上吟》。
42.陆耀遹《双白燕堂集唐诗》二卷。
43.施作舟《自题万里归帆图》集唐三十首。
44.钱照《集唐》一卷。
45.徐献廷《集唐梅花百咏》。
46—47.韩步鳌《集唐初刻》二卷、《集唐二刻》一卷。
48.何钰麟《吟梅阁集唐》二卷。
49.苍然《苍然集唐诗》三卷。
50.张声玠《集唐诗》一卷。
51.程祖润《妙香轩集唐诗》五卷。
52.石赞清《饤饾吟》十二卷。
53—55.唐存一《静轩集唐诗抄》八卷、《补遗》五卷、《补遗续编》四卷。
56.李应观《碧桃轩集唐》四卷。
57.华嵘《集唐人句》一卷。
58—59.周天麟《集唐诗抄》八卷、《集唐诗抄》一卷。
60.奕《萃锦吟》八卷。
61.沈韵兰《集唐诗》一卷。
62.丁尧臣《集唐酌存》五卷。
63.王以慜《檗坞集唐杂感诗》一卷。
64.味莲氏《惜花怨集唐律》一卷。
65.项继贞《集唐诗二十律》。
66.李廷璧《跨鹤轩集唐诗》一卷。
67.朱世弼《浮山集唐》三十六绝。
68.吴德显《浮山集唐》。
而已经或者可能佚失的亦有25种:
1.张晋《集唐》一卷。
2.黄震青《集唐》一卷。
3.高士奇《简静斋集唐悼亡诗》二卷。
4.丁文衡《集唐诗》四卷。
5.宋长白《集唐》。
6.李都官《榕台集诗》。
7.抚郎廷《舟次集唐诗》廿七首。
8.汪永开《集唐诗》二卷。
9.张坊《集唐诗》一卷。
10.张绍懿《集唐纪年诗》一卷。
11.唐欣若《集唐诗》。
12.吕公溥《寸田集唐》。
13.彭范《岳阳楼集唐百首》。
14.陈杰《岳阳楼集唐三十首》。
15.戴玉亭《古今体集唐》。
16.张友书《诗存补遗》一卷。
17.吴虬《春闺思集唐》一卷。
18.汪芳钟《集唐诗》。
19.王允中《集唐秋思草》九卷。
20.王启绚《集唐诗》。
21.易暹恒《集唐诗钞》。
22.沈遐清《集唐诗》二卷。
23.恽氏《集唐咏怀集》。
24.段立本《秦淮集唐律》。
25.刘如珠《集唐游仙诗》。
将两类数字加起来,共有83种,几乎是明代总数的7倍。这个数据表明,清代集唐诗集(或卷)的数量亦远远超过集古诗集的数量(31种)。
集唐诗在北宋出现,到南宋出现专门的诗集,中间经历了金、元二代的衰落,到明代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至清代终于实现了史无前例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