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翻案诗并非宋代文学的独特现象,至晚在西晋,翻案诗已经出现。诗歌翻案是一种文学创新,是新颖化战胜熟悉感的方法之一,是作者在“影响的焦虑”推动下,对前人诗歌的改造。
【关 键 词】翻案诗/宋代诗学/文学创新
【作者简介】张静(1982- ),女,山东文登人,防灾科技学院讲师,博士后,主要研究中国诗学(北京 101601)。 翻案诗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中蔚为大观,诗歌翻案是诗话著作非常关注的一种诗法现象。然而,在关于翻案诗的很多问题上存在不少误解。误解之一,是将翻案诗看作宋代诗歌的独特现象,并视之为宋代诗学的重要内容。实际上翻案诗法古已有之。宋代以前,翻案诗已经建构了它的基本形式,而且拥有大量的名家名作。一、翻案的内涵、手法与误解
“翻案”原系法律语词,指推翻已定的成案。宋夏僎《尚书详解》卷二十五《吕刑》:“至狱案既成,则又变而为他,狱成虽则云然,至将以法加之,则又并与前说而背之,或呼冤,或翻悔,如今囚所谓‘翻案’者。”[1]这个词后来引申为推翻前人的论断,别立新说,如清人赵翼《客有谈故相事者漫记》诗云:“盖棺论定无翻案,当轴权移有转轮。”[2]钱钟书先生疏解《老子》时说道:“夫‘正言若反’乃老子立言之方,《五千言》中触处弥望,即修词所谓‘翻案语’与‘冤亲词’,固神秘家言之句势语式耳。”[3]也即《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曲全枉直”、“善行无辙”、“祸兮福倚”等“正言若反”的语言策略。扩展开来,翻案也可视为文学写作手法。如果一首诗对历史定论、公众观念提出相反的看法,或者与前人诗文原意反其道而行之,这就是翻案诗。
将“翻案”当作诗法术语提出,目前可见的最早文献是南宋杨万里的《诚斋诗话》:
老杜有诗云:“忽忆往时秋井塌,古人白骨生青苔,如何不饮令心哀。”东坡则云:“何须更待秋井塌,见人白骨方衔杯。”此皆翻案法也。予友人安福刘浚字景明《重阳诗》云:“不用茱萸仔细看,管取明年各强健。”得此法矣。[4]
后来,“翻案”一词频繁地出现于诸家诗话之中,如明代谢榛《四溟诗话》卷二:“《家语》曰:‘水至清则无鱼。’杜子美曰:‘水清反多鱼。’翻案《家语》而有味。”[5]40清代袁枚《随园诗话》卷二:“诗贵翻案。”[6]
目前学界多认为“翻案诗”是宋诗中的突出现象,遂往往将翻案诗与宋代诗学联系在一起。例如周裕锴先生说:“尽管杜甫被江西诗派视为‘诗家初祖’,也曾有翻案为诗的实例,但是诗家翻案法的真正大规模使用却是始自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精通禅学的诗人。”[7]张福勋谓:“这正是宋人极聪明处,也是宋诗变唐诗,而又有别于唐诗之处。诗用翻案诗,便是其中一例。”[8]张小丽论述道:“尤其是翻案法这一最富特色之艺术手法的运用,是宋代咏史诗取得独到成就的重要关捩。”[9]以上这些观点,都是值得商榷的。
实际上,翻案诗并非宋代诗学的独特现象,在宋前已经发展成熟。这一点前人也曾经指出过。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二云:
屈原曰:“众人皆醉我独醒。”王绩曰:“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左思:“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太白曰:“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王、李二公,善于翻案。子美曰:“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刘浚曰:“不用茱萸仔细看,管取明年各强健。”太拙而无意味。杨诚斋翻案法,专指宋人,何也?[5]52
看来这个问题自古至今都存在误解,本文拟就此做一番考辨。
首先,当今学界对翻案诗手法的分类角度各异,以至相互抵牾。①笔者将其归纳为五类:一为对公众观念之翻案,这是翻案诗运用最多的手法之一。二是对历史定论之翻案,其中以杜牧和王安石的咏史翻案诗最为知名。三为用典类翻案,指就古书中的典故采用逆向语势或否定语势,从而转换出新的意义。第四种为反用诗句法,指翻转或否定他人的诗句、诗意而使用之。第五种是反用成诗法,就是对前人整体诗作进行通篇翻案。这些翻案手法在宋代以前,皆已经获得了成熟运用。
翻案诗法可以追溯到《诗经》时代,那时候使用的主要是翻案诗法的第一种类型。例如《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周南·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跛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这些都是对公众观念翻案的典型诗例。同样的例子还有春秋时的《采葛妇歌》②、战国时的《杨朱歌》③等,诗中对诸多公众观念进行了翻案。
秦汉时期出现了翻案诗法的另一类型:反用成诗法。东汉扬雄“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乃作书,往往摭《离骚》文而反之,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离骚》”[10]3515。扬雄的《反离骚》在文体、结构上完全承袭、模仿屈原的《离骚》,语句上直接借用,表现手法上也继承了其比喻和象征之法,这就使《反离骚》和《离骚》构成了一定的互文关系,但是《反离骚》的立意是以老庄之思想责备屈原,认为屈原不应该投江。这就和《离骚》形成了一组成诗翻案。随后晋代左思、陆机有《招隐诗》,王康琚则有《反招隐》,也是这种类型的翻案诗法。
魏晋时期咏史诗的风气渐开,而这个时候便出现了旨在翻案的咏史诗。建安十六年(211),曹植、王粲、阮瑀从曹操西征马超,十二月自安定还长安,途经三良冢,遂皆有诗咏其事,其中王粲《咏史诗》诗云:
自古无殉死,达人所共知。秦穆杀三良,惜哉空尔为。结发事明君,受恩良不訾。临没要之死,焉得不相随。妻子当门泣,兄弟哭路垂。临穴呼苍天,涕下如绠縻。人生各有志,终不为此移。同知埋身剧,心亦有所施。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黄鸟》作悲诗,至今声不亏。[11]88
“三良”事见《左传·文公六年》。《诗经·秦风·黄鸟》吟咏此事:“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慄。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12]428诗歌批评穆公和殉葬制,对三良临穴时的恐惧和无奈给予了同情,《毛诗序》评云:“《黄鸟》,哀三良也。国人刺穆公以人从死,而作是诗也。”[12]427而王粲的诗却把三良殉葬说成“生共此乐,死共此哀”的忠义之举,王诗是对《黄鸟》的翻案。
用典式翻案和反用诗句法也在这个时期出现。曹魏时徐干的《室思》:“人靡不有初,想君能终之”[11]146,翻自《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12]1154这可以视为对典故的翻覆。西晋陆机《猛虎行》:“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恶木岂无枝?志士多苦心。”[13]这是反古乐府《猛虎行》“饥不从猛虎食,暮不从野雀栖。野雀安无巢,游子为谁骄”[14]之意,属于反用诗句法的例子。以上说明,至迟在西晋时代,翻案诗的五种手法都已经具备。
内容摘要:翻案诗并非宋代文学的独特现象,至晚在西晋,翻案诗已经出现。一、翻案的内涵、手法与误解“翻案”原系法律语词,指推翻已定的成案。二、蔚为大观的唐代翻案诗创作翻案手法具备以后,唐代出现了众多的翻案诗作。三、翻案诗发生的根本原因诗歌翻案,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文学创新。四、误以翻案诗为宋人所创的原因前文已云,虽然最晚到西晋时代,翻案诗的各种创作手法皆已显现,而且唐代的翻案诗创作蔚为大观,但“翻案”作为一个诗法术语,毕竟首见于杨万里的《诚斋诗话》(或许这一术语早已有之,然而文献不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版,第108页)周裕锴《禅宗偈颂与宋诗翻案法》一文将诗歌的翻案法分为两种类型:用事类的翻案和沿袭类的翻案。
关键词:翻案;诗歌;诗话;文学;宋人;杜甫;影响;诗人;创作;前人 作者简介:二、蔚为大观的唐代翻案诗创作
翻案手法具备以后,唐代出现了众多的翻案诗作。
初唐诗僧王梵志诗中常有一些奇兀警拔的句子,表达作者与众不同的认识。如:“得官何须喜,失职何须忧。不可将财觅,不可智力求”(《死王羡活鼠》)④;“生时有苦痛,不如早死好”(《可笑世间人》)等,这种类型的诗歌在王梵志手中相当多。王绩《过酒家》曰:“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这是针对屈原《渔父》“众人皆醉我独醒”句的翻案。初唐又有郭震《王昭君》曰:“自嫁单于国,长衔汉掖悲。容颜日憔悴,有甚画图时。”这又是对“昭君出塞”故事的翻案,清人贺裳《载酒园诗话》卷一评道:“似此翻案却佳,盖尤为切情合事也。”[15]
盛唐王维《送杨少府贬郴州》诗云:“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尾联反用贾谊以屈原自况自伤的故事,故宋刘辰翁在《王孟诗评》中指出:“临结又用一故事翻缴公案,用意忠厚,其味深长,他作所无。”[16]再有王维《山中送别》云:“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胡不归?”末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招隐士》是招唤隐居的贤才出山,而王维此处却巧妙地反用其意,召唤红尘中人归隐。清人宋顾乐谓其诗:“翻弄《骚》语,刻意扣题。”[17]而王维《山居秋暝》中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则又可以看作反用了《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两句。李白的翻案诗不少。其《胡无人》反汉高祖归丰沛作歌曰:“但歌大风云飞扬,安用猛士守四方。”其《关山月》:“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又是对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翻案。王昌龄的《从军行》云:“百战风尘苦,十年履霜露。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岑参《从军行》云:“早知逢乱世,少小漫读书。悔不学弯弓,向东射狂胡。”这两首诗表面意义正好相反,王诗“悔不理章句”是对班超故事的翻案,而岑诗“悔不学弯弓”,可能是对时代略早的王昌龄诗的翻案。
到了杜甫手中,翻案诗法就运用得极为成熟了。杨万里《诚斋诗话》就曾指出:“‘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将一事翻腾作一联,又孟嘉以落帽为风流,少陵以不落为风流,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4]这属于翻用典故法。再如《五盘》:“地僻无网罟,水清反多鱼”,乃翻《孔子家语》:“水至清则无鱼。”《将赴荆南别李剑州》:“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又是对历史定论的翻案。《秋野》:“儿童解蛮语,不必作参军”,是对典故的翻案。谢朓有《始出尚书省》:“纷虹乱朝日,浊河秽清济。”杜甫《寄狄明府博济》则云:“狄公执政在末年,浊河终不污清济。”这又是对前人诗句的翻案。
韩愈在老杜之后更是有意为之。其《荐士》诗云:“强箭射鲁缟。”反用《汉书·韩安国传》:“强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10]2402《醉赠张秘书》云:“张籍学古淡,轩鹤避鸡群。”反用嵇绍鹤立鸡群的故事;《县斋有怀》云:“如今便可尔,何用毕婚嫁?”反用向平婚嫁毕事;《送文畅》云:“照壁喜见蝎。”反用老杜“每愁夜中自足蝎”句;《岳庙》云:“猿鸣钟动不知曙。”反用谢灵运的“猿鸣诚知曙”句。顾嗣立《寒厅诗话》说:“韩昌黎诗句句有来历,而能务去陈言者,全在于反用……学诗者解得此秘,则臭腐化为神奇矣。”[18]韩愈《桃源图》:“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世俗宁知伪与真,至今传者武陵人。”这首长诗意在翻案,反陶渊明《桃花源记》、王维《桃源行》、刘禹锡《游桃花源诗一百韵》等诗作。⑤针对当时文坛抑李扬杜的倾向,韩愈《调张籍》对公众观念进行翻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此外,孟郊《赠别崔纯亮》诗云:“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有碍非遐方,长安大道傍。小人智虑险,平地生太行。……项籍岂不壮,贾生岂不良。当其失意时,涕泗各沾裳。古人劝加餐,此餐难自强。”此诗对公众观念、历史人物评论皆有翻覆。白居易的《昭君》:“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这是咏史翻案。而元稹的“侠客不怕死,怕在事不成。事成不肯藏姓名”(《侠客行》),则是对李白“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侠客行》)诗句的翻案。
晚唐翻案诗的题材多为咏史,其中以杜牧的诗作最为引人注目,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云:“牧之于题咏,好异于人。”[19]清人赵翼论曰:“杜牧之作诗,恐流于平弱,故措词必拗峭,立意必奇闢,多作翻案语,无一平正者。”[20]例如《赤壁》一诗谢枋得评说:“后二句绝妙,众人咏赤壁只善当时之胜;杜牧之咏赤壁,犹忧当时之败。……此是无中生有、死中求活,非浅识所到。”[21]这“善胜”和“惜败”之间正是翻案的出彩之处。李商隐的翻案诗例也为咏史之作。例如北宋严有翼《艺苑雌黄》曾指出:“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李义山诗:‘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虽说贾谊,然反其意而用之矣。”[22]其他的例子,如《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还京》:“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咸阳》:“自是当时天帝醉,不关秦地有山河。”《马嵬二首》其一:“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皮日休《馆娃宫怀古》二首、《汴河怀古》其二亦为翻案之作。其他咏史类翻案诗还有温庭筠《四皓》、徐寅《马嵬》、陆龟蒙《吴宫怀古》、罗隐《西施》等。
成诗翻案法的诗例也不少,如李白有《蜀道难》,陆畅则有《蜀道易》;刘禹锡有《贾客词》,刘驾则有《反贾客词》。人皆以弄玉与萧史登仙为乐事,而鲍溶《萧史图歌》却云二人于飞升前断肠惜别,了却夫妻爱恋,从此在天宫之中孤独相望,尤有新意。罗隐的几首咏物诗如《雪》、《蜂》⑥等,则对公众观念进行了翻案。
如此看来,唐代的翻案诗手法多样,诗例众多。学界将翻案诗看成“宋人极聪明处,也是宋诗变唐诗,而又有别于唐诗之处”[8],并不恰当。实际上,翻案诗的发生乃是文学发展的必然,并非来自朝代文化的刺激与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