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与胡适:回归古典与文学革命

内容摘要:王国维与胡适不仅都大致有从倾慕西方学术文化到回归中国古典的经历,而且因为这种经历在时序上前后相承,共同构成了中国新文学与新文化进程中的重要关节。

关键词:彭玉平;王国维;胡适;文学;先生;学术;起源;意境;词话;词学;观念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在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文化、学术界,王国维与胡适都是卓有影响的人物,他们不仅都大致有从倾慕西方学术文化到回归中国古典的经历,而且因为这种经历在时序上前后相承,共同构成了中国新文学与新文化进程中的重要关节。在两人的关系中,胡适一直保持着“请教”的姿态,这也使得他们在文学观念(特别是词学观念)上形成了相当程度的共识。追踪现代学术史,王国维与胡适的关系是值得考量的重要篇章之一。

  【关 键 词】王国维/胡适/清华学校/境界/意境/新文学运动

  【作者简介】彭玉平,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 510275)。

 

  “鲁连黄鹞绩溪胡,独为神州惜大儒”,这是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中的诗句。“绩溪胡”是指胡适,因其籍贯为安徽绩溪;“大儒”则是指王国维。陈寅恪的这两句诗将胡适对王国维的推崇和荐举之意都包含在里面了。这个“独”当然不能理解为“唯一”的意思,当是“特别”、“尤其”之意。关于胡适与王国维的话题,我们可以从这里开始。

  一、新锐与遗老:汇合于中国古典

  王国维与胡适:一个曾被认为是遗老的代表,一个则被公认是新锐的象征。①一个梳着辫子,穿着长袍;一个穿着西装,打着领带。但因为两人在20世纪20年代曾同在北京,这两个看似矛盾甚至对立的人物,却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密切关系,其中胡适对王国维的尊崇起了重要作用。在王国维任教清华之后,王国维的学术影响已经完全可以与章太炎媲美,而且更有后来居上的气势。在推崇王国维学术的人当中,胡适是十分突出的一位。1951年,在日本大阪,曾由神田喜一郎司会举办了一个王国维追思会,参加者有铃木虎雄、梅原末治、桥川时雄等近40人,后来将谈话内容整理后发表在日本《怀德》杂志第22期。其中有一段神田喜一郎和桥川时雄的对话,可见得当时胡适与王国维之关系:

  神田:我想王先生和章炳麟的学风非常不一样,北京学界章炳麟学派占了多数,他们对王国维先生学问的态度如何,是不是很敬服?

  桥川:是,是很敬服,不过最佩服他的是并非章炳麟门下的胡适先生,但王先生没能在北京大学工作,北京大学《国学季刊》要出版的时候,胡适先生极力主张第一卷无论如何要登载王先生的论文,很卖力地劝说王先生,王先生也为他的热情所感动,终于答应了下来。那时先生对我说胡适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后来王先生寄去了原稿,但先生听说要横排印刷后非常不高兴,说如果是横排印刷那就把原稿退回来,这就起了些纠纷。胡适先生数度拜访,竭力解释,好不容易得到王先生的理解得允横排。②

  桥川时雄在1923年赴任北京《顺天时报》社,此后即与王国维相识,直至王国维去世,往来不断。他的这一番追述颇可见出胡适对王国维的敬慕以及王国维对胡适的嘉许。虽然“胡适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这一句话缺乏具体的语境,但从王国维对于横排印刷的将就,自然可以看出胡适在王国维心目中也是有着相当的分量。

  王国维说“胡适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我的理解是可能针对胡适新旧兼通的学术背景而言的。“五四”之前的胡适到上海学英文,到美国留学,提倡白话和新文学,显得激进;“五四”以后,则提倡整理国故,回归中国古典。这种先西后中的学术历程与王国维其实是不谋而合,因为王国维先是钻研西洋哲学,继而改治中国词曲,最后又向国学挺进,同样经历了从西方向中国、从当下向古典的治学转变过程。这是王国维能认同胡适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胡适提倡的“白话运动”,提倡通俗、自然、自由的审美风格,与王国维的文学审美观点也有着很深程度的契合,诸如不隔、自然、真美等,其实与胡适的改革策略和方向有着很大一致性。只是胡适要把韵文文体统一到白话新诗这一种新文体上来,而王国维只愿意在文体内部进行调整,择其善者而师法之。胡适回归中国古典以后的学术兴趣,与王国维也有着重合的地方,如对《水经注》的关注与研究,等等。所以无论是激进抑或退守,胡适都是能做出成绩的人。对勘王国维,又何尝不是如此!所以这称赞胡适“了不起”的一句话,也不妨看作王国维对自我的一种评价。

  王国维性格简默,而胡适的性格就直切多了。清华学校拟成立国学研究院,校长首先想到的院长人选其实是胡适,而胡适辞不敢就,故推荐他人代之。在胡适推荐的四位人选中,梁启超是胡适曾经热烈追捧过的人物,赵元任是胡适留学美国时候的朋友,大概王国维进入胡适的视野时间是最短的,但也经过了近八年的“蓄势”。也就是说,胡适至少在1917年就开始关注到王国维,并深为叹服了。他1917年从美国回国后,在《归国杂感》中说,文学研究,“只有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是很好的”。大概这部《宋元戏曲史》确实虏获了胡适的心,便比较注意起王国维的学术研究。他在1922年《努力》周报第29期上刊登的《谁是中国今日的十二个大人物》一文中,在“旧式学者”中列出了王国维、罗振玉、叶德辉、章炳麟四人。而在这四人中,胡适的评价又各不相同:“内中章炳麟是在学术上已半僵化了,罗与叶没有条理系统,只有王国维最有希望。”1923年,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日译本“序”中,言及近人对于元以来戏曲等俗文学的研究,把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曲录》看作“最大的成绩”。不过将《宋元戏曲史》与《曲录》并列,并不意味着胡适对这两本书持有相同高度的评价。同年二月,胡适专门写了一篇《读王国维先生的〈曲录〉》的书评,这篇书评对王国维能够在“正统文学”的眼光之外来搜罗曲目表达了一定的赞赏。他说:“(《曲录》)计五卷,所列三朝曲本共存3178种之目,其全本留传者,大概只有十之二三了。‘正统文学’之害,真烈于焚书之秦始皇。文学有正统,而不认得时代文学。收藏之家宁出千金买一部绝无价值之宋版唐人小集,而不知收集这三朝的戏曲的文学,岂不可惜!”③相形之下,王国维的学术眼光当然是深得胡适赞赏的。但因为《曲录》编定于十多年前,后出的戏曲文献不断增多,这些后出的文献不仅可以弥补王国维原编的不足,而且可以纠正其中的错误,胡适为之一一拈出,如王国维沿钱曾《也是园书目》之例,误将部分话本入于戏曲,又如朝代上的元、明混淆,复如卷五将小说、传奇误入戏曲等目,存佚没有注明,等等。因此数弊,胡适在文末希望王国维“能将此书修改一遍,于每目下注明存佚,那就更有用了”。胡适的这些意见是十分中肯的,只是因为王国维学术兴趣转移,未能重理曲目而已。

  在胡适关注王国维的同时,王国维也发现了胡适的存在及其价值。1922年王国维在致顾颉刚的信中说:“顷阅胡君适之《水浒》、《红楼》二卷,犁然有当于心。其提倡白话诗文,则所未敢赞同也。”④王国维反对胡适提倡白话文,这是老实话。因为王国维虽然提倡自然、不隔的境界,也主张“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但在王国维看来,这种“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规律,只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规律而已,并非是一个永恒发展的规律。“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这句话,才是“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点睛之笔和收束之句。换言之,在王国维的时代,他并不关注也不相信更不主张新文体的创立,所以当胡适大力创作白话诗的时候,王国维不仅没有声援,而且明确表达了反对的态度。这让我想起日本学者竹内好的敏锐质疑:“你说,大喊‘一代有一代的文学’的王国维,为什么不谈黄遵宪的新诗而追慕南唐的词呢?为什么?”⑤竹内好的这个质疑极有力度。因为如果只是简单地表达进化的观念,则黄遵宪的诗无疑是一种进化,而后来胡适的新诗就更是一种进化,王国维应该表示赞赏才是。但胡适试图将古代所有韵文文体以一种“新诗”来替代的想法,确实是浪漫过了头,而王国维只是在古典的世界里徘徊,他的抛弃与选择都不离开“古典”二字。所以当胡适从词史上推崇唐五代北宋的白话词时,他的目的是用这种白话的理念来改造当代的韵文;而王国维虽然比胡适更早注意到词史上的唐五代,但他的目的是重现晚唐五代到北宋自然畅达的词境,并在思理上予以深化。一个是从古典取来有用的材料,来延伸“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历史;一个是要直接生活在古典之中,在“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历史中,选择最适宜生存的文体时代。所以在“现代”的观念里,王国维与胡适注定是要擦肩而过的;而在“古典”的世界里,两人才会走到一起——虽然这种不期而遇也注定不能持久。1922年,当王国维与胡适还没有直接发生任何个人的文字交往或实际交往之时,王国维致顾颉刚的信已经将两人的关系厘析得非常清楚了。

内容摘要:王国维与胡适不仅都大致有从倾慕西方学术文化到回归中国古典的经历,而且因为这种经历在时序上前后相承,共同构成了中国新文学与新文化进程中的重要关节。

关键词:彭玉平;王国维;胡适;文学;先生;学术;起源;意境;词话;词学;观念

作者简介:

  二、关于《教坊记》与词的起源之关系的往返讨论

  胡适与王国维交往的一项重要内容还与词学有关。其中有两次尤其值得关注:一次是1924年12月8日,胡适造访王国维府上,当面请教有关《教坊记》的问题⑥;另一次大约在1925年10月间,胡适将作为《词选》附录的一篇《词的起源》“送呈王静安(国维),请他指正”,王国维作了回复。胡适的《词选》初版于1927年。据其作于1926年9月30日的序言,《词选》的工作始于1923年,而原拟作的长序是1925年开始动笔的。《词选·序》云:“我本想作一篇长序,但去年写了近两万字,一时不能完功,只好把其中的一部分——‘词的起原’——抽出作一个附录,其余的部分也须待将来补作了。”胡适将这抽出的《词的起原》送呈王国维,大概即在这一部分初成之时。胡适在署为“十月九日”的致王国维信中说:“顷作所编《词选》序,已成一节。其中论长短句不起于盛唐及长短句不由于‘泛声填实’二事,皆与传说有异,不知有当否?甚欲乞先生一观,指正其谬误。千万勿以其不知而作,遂不屑教诲之也。”⑦王国维大概是允为观览,胡适遂送呈王府。

  这两次交往虽然相隔近10个月,讨论的话题倒是彼此有联系的,主要体现了两人在词的起源问题上的不同看法。在胡适看来,所谓词的起源就是词的体制得以确立的起点,他的结论是:“长短句的词调起于中唐。《调笑》与《忆江南》为最早的创体;刘禹锡作《春去了》,明说‘依《忆江南》曲拍为句’,是填词的先例。”⑧胡适追溯词的起源其实主要是追溯倚声填词的开端而已,换言之,填词才是胡适关注的重点所在。这就必然与追溯词的起源时比较多地关注词的音乐形成有了明显的不同。而王国维恰恰是比较注重词的音乐本体的。他1913年所作《唐写本〈春秋后语背记〉跋》即从三首词的句法推断其词调应为《望江南》和《菩萨蛮》(原词未著调名);1923年冬又接到罗振玉寄来巴黎写本《云谣集杂曲子》,复作《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跋》,此二跋均注意到两本所记录调名合九种,皆已先见于《教坊记》,而《教坊记》的作者崔令钦,王国维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推定其生活年代在玄宗、肃宗时期,所以王国维进而推定收录于《教坊记》的此九种曲调乃“开元教坊旧物”而已⑨。如此词的起源便不可能晚于盛唐了。胡适在追溯词的起源问题时,原本是忽略《教坊记》的。王国维在接到胡适送呈的此文后,可能觉得此是一种疏忽,宜加注意。故回信说:“尊说表面虽似与紫阳不同,实则为紫阳说下一种注解,并求其所以然之故。鄙意甚为赞同。至谓长短句不起于盛唐,以词人方面言之,弟无异议;若就乐工方面论,则教坊实早有此种曲调(《菩萨蛮》之属),崔令钦《教坊记》可证也。”⑩王国维的回信引起了胡适的注意,所以翻检了《教坊记》,对于王国维考证崔令钦为盛唐时人,胡适并无不同意见。但胡适疑心《教坊记》中所记录的教坊曲目也有可能为后人添加新调的,所以他说:“我以为《教坊记》中的三百多曲名不可用来考证盛唐教坊有无某种曲调。”胡适不相信《教坊记》,但对晚唐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却深信不疑,因为《乐府杂录》记载说,《天仙子》此调初制于会昌初年(约843),《倾杯乐》是宣宗(847—859)所制,《菩萨蛮》是大中初(约850)倡优所制,等等。胡适质疑《教坊记》,自然是可以的;但一味相信《乐府杂录》、《杜阳杂编》,却是轻率的。无论是宫廷所记还是个人所记,其有遗漏差错,乃是极有可能的。

  胡适可能把以上的一节意思回信给王国维。王国维第二次回信说:“弟意如谓教坊旧有《望江南》曲调,至李卫公而始依此调作词;旧有《菩萨蛮》曲调,至宣宗时始为其词,此说似非不可通,与尊说亦无抵牾。”其实王国维的这一番意思,已经先期明明白白写在了《唐写本〈春秋后语背记〉跋》里了。其语云:“……据此,则《望江南》、《菩萨蛮》二词开元教坊固已有之。惟《望江南》因赞皇首填此词,刘、白诸公相继而作;《菩萨蛮》则因宣宗所喜,宰相令狐綯曾令温庭筠撰,密进之。(见《唐诗纪事》)故《乐府杂录》与《杜阳杂编》遂以此二词之创作传之德裕与宣宗,语虽失实,然其风行实始于此。此背记书于咸通间,距太和末二十余年,距大中不过数年,已有此二调,虽别字声病满纸皆是,可见沙州一隅自大中内属后,又颇接中原最新之文化也。”王国维将创调、填词与西传看作三个彼此相连接的关系,是饶有学理的。胡适想来是读了王国维此文,但因为只盯住“填词”一个环节,所以仍未能彻底了解王国维之本意。王国维多少有点无奈,故书以再奉,因为作为音乐文学,音乐才是本体,所以推断其音乐形成自然比推断填词的方式形成更具本体意义。而胡适似乎重词而轻乐了,所以胡适与王国维两人乃是在不同层面试图讨论同一问题,其不“抵牾”才是咄咄怪事。

  只是王国维此时的兴趣不在考究词的起源问题上,故将己说与胡适之说折衷而答之,以先调后词模糊应之,“似非不可通”五字足见其勉强之态。胡适多少有些逞强,在“后记”中引述了王国维两信后,称:“王先生承认长短句的词起源于中唐以后,但主张《望江南》、《菩萨蛮》等曲调乃教坊旧有之调。此说与我的主张固然没有抵触;然而《教坊记》中的一表却不能就证明盛唐教坊实有某种曲调。况且我们看《乐府杂录》、《杜阳杂编》、《新唐书》等书所记,似乎《天仙子》、《倾杯乐》、《菩萨蛮》等皆是武、宣两朝新制的曲调,不单是新词。我们绝对承认调早于词;但依现有的证据看来,我们很难知道有多少词调是盛唐教坊的旧物,我们只知道《忆江南》、《天仙子》、《菩萨蛮》、《倾杯乐》等调是9世纪中叶制作的。”(11)在词的起源问题上,无论是盛唐说还是中唐说,这种说法本身并不新鲜,关键是拿出证据来。但胡适和王国维的争论本质上其实不是盛唐与中唐之争,而是音乐本体与文学本体之争。胡适是固执的,王国维虽略有通融,但基本立场并无变化,所以这注定是一场没有结论的论争。胡适草率地说“王先生承认长短句的词起源于中唐”,不免有点强加于人。我倒不是对胡适怀疑《教坊记》所记内容的真实性有所看法,只是他不能将这种“疑心”确凿地论证出来,终归将自己陷于不太着实的地步。王国维曾希望胡适将《教坊记》的各调源流一一详考,或可得一定论,但胡适终因此事“似不易为”而放弃了。(12)只愿浅尝,无意深研,相关的结论自然不会太稳实了。事实上,胡适并非专攻词,而王国维在后期也基本不作词学文章,所以这一争论的学术性其实是缺乏深度开掘的。但疑义相与析,这种往返的切磋加深了两人之间的感情倒是毋庸置疑的。

分享到:

相关文章阅读:

  • 现在我们似乎总是会看见一些细思极恐的题目或者图片,今天就来看看这些恐怖的内涵图片,可能一开始看觉得没有什么,但是诡异图片看懂了
    古代文学最记录:3203
  • 生活中有太多事情是我们无法从科学角度解释的,所以每个人都可能会碰到灵异事件,明星自然也不例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香港有位大明星在
    古代文学最记录:2978
  • 面具一般都是小孩子喜欢玩的东西,大部分都是看起来十分有趣的。但是有的面具却并非如此,毕竟一开始面具的出现就不单单只是玩具。有
    古代文学最记录:2907
  • 人们对于美食的追求总是胜过一切,毕竟吃才是最最享受的。特别是在法国,他们把美食当做高尚艺术来看待,法国菜更是作为世界三大料理有
    古代文学最记录:2707
  • 地球上80%被水覆盖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水,特别是淡水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之源,而河流是人类获取淡水的唯一途径,那么世界十大河流是
    古代文学最记录:2646
  • 世界上神秘的怪兽有很多,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说说其中的十类神秘怪兽,其中小编要重点提的泽西恶魔简直就是令人心惊胆寒,这样的怪物长
    古代文学最记录:2620
  • 古代文学排行(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