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当代形态/主导形态的建构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学批评的创新发展”(项目号16WXO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詹艾斌,江西师范大学当代形态文艺学研究中心暨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现代以来的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图景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批评形态,它既是整体意义上的现代中国文学批评的有机构成部分,也是百年来中国文学批评自身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换言之,近一个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中国文学批评发展与变化的见证者,也是至关重要的参与者。然而,在当前,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创新发展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困难,也就是说,在当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需要发展,但其建设却又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基于创新发展的考量与要求,在这里,我们很有必要就中国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建设这一问题进行一些集中的讨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根本性质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到底指向什么?期望对这个问题做出合理的解答,我们需要先行关注这个问题是如何提出来的。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尤其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一段较长时期内,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经典形态毛泽东文艺思想或毛泽东思想文学批评得以确立并逐步被强化;但与此同时,这一经典形态也遭遇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曲解甚至是变异。比如,在十年“文革”时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探索与研究陷入了严重的误区,出现了诸如“从属论”、“服务论”、“工具论”等政治语境下的基本文学观念。这是在极左路线与庸俗社会学的主导下,完全歪曲或篡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根本精神与理论旨趣而产生的必然结果。这一历史教训是深刻的。也正因为如此,进入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发展中首先就出现了理论质地上的“先天不足”局面,它迫切需要新形势下的开拓与创新。但是,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新时期的文学批评慢慢地丧失了建国后30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独尊天下”的态势,而渐次形成了多元化文学批评的基本状况;无疑,这给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有学者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到1984年几年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辉煌”的,处于“独语”地位;然而,在当前,由于多元化的文学批评理论及其实践的持续而蓬勃地开展,它却不期然地进入了一个“失语”的发展情形之中。①这一判断基于新时期以来中国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的总体状况,无疑是具有相当的合理性的。只是,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语境下的当下“失语”除了受制于今天的文学批评多元化境况而引发文学批评的无主导情形之外,还自然与我们对于它的认识缺少更为充分的合理性②从而导致理论创新能力不足并由此严重制约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具体实践的开展密切相关。这样,致力于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建设或者说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下创新发展也就无可置疑地成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命题。
2011年,华中师范大学组织申报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研究”这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获批立项。是年11月至2013年4月,在前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内,“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专题学术研讨会二度召开,与会学者围绕相关议题进行了认真的交流和颇具深度的特别讨论。应该说,这是一种标志,它充分说明在当下学理性地考量和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这一考量究竟意味着什么?其根本学术意图与愿景又表现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胡亚敏教授在第一届“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学术研讨会上就说得很明白:建设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必要而自觉的理论建构,具有充分的主动性,卓具建设性品格。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俄苏形态、西马形态等存在明显的区别,研究者需要积极寻求不同理论形态之间的交往和对话。因此,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世界性意义。③后来,她又这样指出:当前,致力于建构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它既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顺应了当代中国社会现实发展的迫切需求④。这里的表述至少有两点必须加以重视:其一,在世界范围内确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独立性、主体性与差异性,即强调它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俄苏形态、西方形态等之间存在着明确的不同之处;其二,明确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在当前的建构性要求,它在根本上强调的并非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已有理论和实践成果,而是鲜明地指向在这一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当下建构,它是未完成的。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尚处于一种未完成状态,因此,它还需要在世界学术语境的差异性认识中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下建构。而事实上,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这一当下的特色性建构其实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语境下的当代形态建构问题;换言之,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下建构,亦即致力于建设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
由此,研究者需要进一步认识到的是,在当下,建设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并不是一种文学批评的多样化倡导或者说不是对当前文学批评已然存在的多元境况的进一步推动,而是鲜明地指向当前中国文学批评的主导形态的建构⑤,它致力于确认和强化当前中国文学批评语境下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导性存在地位。这表现为在当代文学批评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坚持与发展,也表现出在一定程度上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当代形态的建构其实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发展中的一种自身的内部运动,是其内在活力的基本表现。
问题讨论到这里,我们需要对建设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的“当代形态”这一概念或观念进行必要的理论思考。也就是说,“当代形态”、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究竟意味着什么?
对“当代形态”这一观念进行历史性考察,我们会发现,它构成了一种颇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其最先起源于20世纪自然科学的划时代变革,由于这些变革,传统的经典形态与革新的当代形态问题得以出现,而且,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日益突出。在这种观念的持续影响和深入冲击之下,在西方社会包括其意识形态领域形成了声势颇为浩大的当代形态化运动,亦称现代化运动。由是,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慢慢地把“当代形态”这一观念运用于马克思主义发展问题的探讨之中。他们认为,在19世纪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传统的经典形态,已经处于日益僵化的危险之中;基于这种判断,他们给自己设立了一个理论目标,那就是要重新“发现”、“革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亦即塑造和建构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⑥然而,在此我们必须注意到并需要明确加以区分的是,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如上所说的“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并非我们在本文中论及的“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二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意识形态差异。建设“当代形态”,当然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的必然,唯有如此,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才能在对时代和世界变化的积极因应中建设与发展自身。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生存与发展原本就与时代的进步和世界的变革息息相关,它是与时俱进的,体现着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鲜明的当代性和现实性。
当前,建构中国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自然要面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经典形态,这里所说的“经典形态”至少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批评以及我们在前文已经论及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经典形态毛泽东文艺思想或毛泽东思想文学批评。笔者认为,期望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建设取得实质性进步,那么,充分而合理地考虑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经典形态这一问题并以之作为建构实践的基本出发点就成为了我们的工作开展的一个根本方面。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我们说,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也就表现为在当下时代与世界语境下,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视野内,对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经典形态的坚持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