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批评方法/批评技巧/当前文艺批评
作者简介:董学文,北京大学中文系。
一、当前中国文艺批评的状况
“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更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把文艺作品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信奉‘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文艺批评褒贬甄别功能弱化,缺乏战斗力、说服力,不利于文艺健康发展。”[1]习近平的这一批评性的论断,切中了我国当前文艺批评的弊端。
习近平说:“有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社会上也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中国现在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2]这一分析对于判断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状况,同样是恰切的、适用的。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确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就目前的批评水平和批评状况来讲,严格地说,还低于世界同行的水准,也没有超过我国历史上已有的记录。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我们近几十年来文艺批评取得的成绩,只是想在平行比较和纵向比较中进行客观的分析和得出客观的结论。
应该说,我们的批评范式和方法比以前格外的多样了;我们获得的批评自由可以说也是前所未有的;我们的文艺批评队伍在急剧地扩张,许多从前搞美学或文艺理论研究的人也挤进了批评的行列。但是,为什么我们文艺批评的功能和有效性却在日益萎缩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和反思的问题。当然,应当承认这个问题的复杂性,有些事情是不能就评论谈评论或只在文艺的范围内加以解决的。但是,既然我们从事文艺批评这项工作,那么我们就有责任对这个问题有深入的思考。
文艺批评存在的问题很多。那么,如何增强文艺批评的有效性?我的观点其实很简单,我认为最为紧要的就是要使文艺批评具有诚实可信的精神,万不可做自欺欺人的事情。怎么才能“诚实可信”,不“自欺欺人”呢?我的药方也不神秘,还是鲁迅说得好:“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3]具体的做法,就是须得打破惯常的由精英批评、学院批评覆盖的局面,让更多的人参加进批评的活动中来;就是须得让文艺批评的争鸣、讨论、商榷和反批评做法切实地得以执行;就是需要培养和造就“几个坚实的,明白的,真懂得社会科学及其文艺理论的批评家[4]。
或许这是老生常谈。但当人们面对当下文艺批评的缺陷,愿意把它归纳为游戏化、浅表化、做秀化、恭维化的时候,我以为上述的意见还是有相当的合理性的。文艺批评倘若随着市场、人情、面子或利益而漂浮,说穿了那是把个人得失摆在了首位,是将审美理想和追求真理当成了儿戏,缺乏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灵魂。对于这种文艺批评,人们只会投以鄙视、不屑和轻蔑的目光。我们应当把群众批评、专家批评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这样才能改变文艺批评功能弱化的局面。
我还是喜欢并相信鲁迅的这个说法:“我们曾经在文艺批评史上见过没有一定圈子的批评家吗?都有的,或者是美的圈,或者是真实的圈,或者是前进的圈。没有一定的圈子的批评家,那才是怪汉子呢。”说自己没有“圈子”,那不过是“便于遮眼的变戏法的手巾”[5]。因之,在我看来,文艺批评家要想让人相信他实实在在,就得“明码标价”,就得旗帜鲜明。如若把自己打扮成所谓“共识”、“中性”或“普世”说的代言人,貌似“眼界开阔”、“公正公允”、“不偏不倚”,那其实正是犯了文艺批评的大忌。文艺批评家如果缺少坦率的交流、真挚的对话,缺少鞭辟入里的评析和根据充足的辩驳,“对于充风流的富儿,装古雅的恶少,销淫书的瘪三,无不‘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一律拱手低眉,不敢说或不屑说”[6],那么,这样的批评家是很难算得上称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