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陀史诗是对流传在壮族民间、以布洛陀为主要神祇的史诗的统称。史诗中常以“去问布洛陀,去问麽渌甲”之句强调布洛陀及其配偶神麽渌甲的非凡智慧与力量,表达了壮族人民对他们的无限崇敬。掌握布洛陀史诗的人通常为壮族原生型民间宗教麽教的神职人员“布麽”, 他们通过耳传口授和手抄经书两种方式传承布洛陀史诗。手抄本的经书使用了成熟于唐宋时期的壮族古壮字,这种文字多借用汉字的偏旁部首重新组合,以起到表达壮语语音与含义的作用。目前最早的经书抄本可回溯到清嘉庆十八年(1813)。因史诗多诵于麽教仪式之中,故“布洛陀史诗”又被称为“布洛陀经诗”、“麽经布洛陀”等。
布洛陀史诗被誉为壮族社会的大百科全书,其内容以世界创造、英雄征战等为主,篇目众多,风格凝重诡谲,叙述奇特。布洛陀是瓯骆文化的结晶,产生于早期的鸟图腾崇拜,后来,其雏形跨越了单一鸟图腾信仰的阶段,进化成壮族先民的祖先神。无论是造火、寻水、寻谷种、造牛、驯养鸡鸭鹅以及造果林、干栏等内容,都是壮族早期先民对带领族人开创生活天地的氏族部落首领的缅怀与歌颂。
布洛陀不仅是一位创世神,同时也是一位文化英雄。史诗中,布洛陀帮助人们创制麽教和文字历书,安排皇帝、土司管理天下,安排万物的秩序并替人们排忧解难。“布洛陀”名称的诸多含义,蕴含了布洛陀神格、形象的变迁和发展,它最初体现壮族先民的鸟图腾观念,后又融入了氏族部落首领和巫师的形象特征,成为壮族先民祖先崇拜中的重要角色以及创世神与文化英雄,麽教形成规模后又发展成壮族麽教祖神。
布洛陀史诗的诗句以五言为主,主要流传在壮族聚居的广西红水河、右江流域以及云南的文山州,由布麽在麽仪式上吟唱。仪式有大小之别,壮语统称为“古麽”,“古”为“做”之意。在云南文山地区则保留了在春季祭祀布洛陀神树的传统,仪式经常以村寨为单位举行,布麽在仪式上吟诵以创世为主的布洛陀史诗。
如今的麽教仪式,常与道教仪式杂糅在一起,有的布麽同时也是道公或师公。他们学习在壮族地区受到改良的汉族茅山道或梅山道,并把它与麽教的仪式融合在同一个仪式场合中。
布麽在民间主要起到了“精神导师”的作用,作为神的代言人,是信仰领域的特殊阶层。他们作为沟通人与神的中介人物,虽然为现实世界服务,其身份却游离于现实壮族社会的职业分工体系,平时和普通民众一样,下地干活,娶妻生子。只有主持仪式的时候,他们才带上法器、披上神衣,吟唱布洛陀经诗等祭词作为通神途径,以期达成人们的心愿。壮族布麽的传承方式较为灵活多样,有的以家族内部传承为主,有的则在不同壮族支系之间游走。这种开放的传承方式,使得壮族麽教可以不断吸收社会中的优秀人才,延续麽信仰在壮族社会的维系作用。
布洛陀史诗杂糅了壮族先民从早期原始社会直至近现代的丰富历史信息,再现了他们在不同社会阶段的思想演变,隐喻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力量和关系的投射。壮族先民在实践中逐步从物我混同的状态中意识到自我的存在,总结人类自身与大自然的关系。他们通过史诗等表达和描述征服、改造大自然的愿望和行动,体现出早期人类的觉醒,展示出瓯骆族群自我意识的峥嵘。布洛陀史诗中还生动地再现了壮族早期社会状况,以及壮族独特的喀斯特地形稻作文化、越巫文化、口传文化及群体文化特征,是壮族及其先民数千年智慧的结晶。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台语民族跨境族源神话及其信仰体系研究”(14CZW07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南宁市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