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诗歌用典论——兼论“诗言志”与集体无意识

内容摘要:六朝诗歌的写景、叙事、说理抒情都用典,用典有语典、事典之分,由于“询事考言”的传统,事典则重于语典。用典给诗歌提供了一种新型诗歌意象——具有故事性、戏剧性的历史意象,在《古诗十九首》直抒胸臆的传统外,为诗歌开出新的一路。庾信诗歌用典的成功之处,一是把诗歌抒情主人公“我”的个人遭遇与整体意义的人民群众结合起来,也就是让自己作为其中的一员来抒情。于是,诗歌的抒情在形式上把自我与集体融合在一起,实现了《毛诗序》所谓“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的诗歌吟咏,诗歌实现了既是自我的,又是自觉的集体意识的表达。

关键词:用典;诗歌;抒情主人公;人物;集体;之事;典故;中华书局;意象;诗人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六朝诗歌开始盛行典故运用。用典本为“笔”的专利,公文撰作“酌古御今”习以为常。诗歌用典,一是古往今来延续着讲史、爱古、引古的传统;二是古代有“善士”之“尚友”传统,把自己与古人的“比事”并列;三是文学创作的知识化使然。六朝诗歌的写景、叙事、说理抒情都用典,用典有语典、事典之分,由于“询事考言”的传统,事典则重于语典。咏史诗中,历史人物具有独立地位的,用典则不然,历史人物对诗歌主人公而言起着替代与证明的作用。用典给诗歌提供了一种新型诗歌意象——具有故事性、戏剧性的历史意象,在《古诗十九首》直抒胸臆的传统外,为诗歌开出新的一路。庾信诗歌用典的成功之处,一是把诗歌抒情主人公“我”的个人遭遇与整体意义的人民群众结合起来,也就是让自己作为其中的一员来抒情;二是把诗歌抒情主人公“我”与有某种特殊经历的诸历史人物并列起来,也就是让自己作为其中的一员来反复抒情。于是,诗歌的抒情在形式上把自我与集体融合在一起,实现了《毛诗序》所谓“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的诗歌吟咏,诗歌实现了既是自我的,又是自觉的集体意识的表达。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特聘专家”专项经费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胡大雷,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用典,运用典故,亦称用事,凡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即称“用典”。虽然诗歌创作很早就有用典,但社会有意识地视用典为“诗之为技”之一①则在南北朝时期,其标志就是文论家们把诗歌用典作为论述对象,如《文心雕龙》、《诗品》、《南齐书·文学传论》等。本文探讨六朝诗歌用典的历史逻辑,阐发其产生、发达的文体学背景,通过对用典功用的分析,揭示用典在诗歌创作中的内在合理性。

  一 用典本为“笔”的专利

  中古时期“文”、“笔”的区分,内涵之一即诗赋与“公家之言”之分。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称自己的撰作“但多公家之言,少于事外远致”②,“事外远致”是私人化情趣性文字,为诗、赋之类的“文”;“公家之言”是实用性文字,为“笔”;隋人《文笔式》称“制作之道,唯笔与文”,“文”有诗、赋、铭、颂、箴、赞、吊、诔,“笔”有诏、策、移、檄、章、奏、书、启,③所述“笔”者即有关政事实用性的“公家之言”。

  “笔”的撰作多要用典,刘勰《文心雕龙·事类》早有指出:

  昔文王繇《易》,剖判爻位。《既济》九三,远引高宗之伐;《明夷》六五,近书箕子之贞:斯略举人事,以征义者也。至若胤征羲和,陈《政典》之训;盘庚诰民,叙迟任之言:此全引成辞以明理者也。

  所以刘勰得出结论,称文章用典的“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是“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④生活中尤其在政治运行上用古语以论证,本是一种规则,汉韩安国所称“古之人君谋事必就祖,发政占古语,重作事也”⑤。如《左传》中就多有引古语之处,发布政令或施行政治措施,必定用古语预测吉凶。

  再从实际应用来说,汉初朝廷“以经义断事”,清人赵翼称“汉初法制未备,每有大事,朝臣得援经义以折衷是非”,举例如“张汤为廷尉,每决大狱,欲傅古义,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者,补廷尉史,亭疑奏谳”;又如“倪宽为廷尉掾,以古义决疑狱,奏辄报可”等,结论即“此皆无成例可援,而引经义以断事者也”。⑥“以经义断事”与先秦《孟子》、《荀子》的著述引诗一脉相承;汉代也多著述引诗,如《韩诗外传》卷一:

  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降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而亡。《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⑦

  《春秋繁露·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

  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诗》云:“殷士肤敏,祼将于京,侯服于周,天命靡常。”言天之无常予,无常夺也。⑧

  而当有“成例可援”,即赵翼所称“后世有一事即有一例”,朝廷就要以典故、以前例定事、定礼,以典故、旧制、旧例衡量当前的行事,这就是所谓引经据典。后汉荀爽“为硕儒”,对社会某些做法,荀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虽不悉变,亦颇有改”⑨。“龚遂字巨卿,拜尚书郎,性敏达,弥纶旧章,深识典故。每人奏事,朝廷所问,应对甚捷。桓帝嘉其才,台阁有疑事,百僚议不决,遂常拟古典,引故事,处当平决,口笔俱著。”⑩

  《论衡·别通》称“萧何入秦,收拾文书,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11),此即“笔”,《汉书·儒林传》载,公孙弘上书,称如何把“笔”类文字写得“尔雅,训辞深厚”,就是要重视文学掌故的作用,武帝从公孙弘请,命郡守与诸王相选学行并佳之士,赴太常学习,一年后经考核,通一艺以上者,补文学掌故缺。文学掌故得补郡国属吏之缺。(12)掌故即旧制、旧例,掌故又是官名,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懂得了旧制、旧例这些掌故,处理政事有了依据,如《后汉书·左雄传》载,汉帝欲封乳母宋娥为山阳君,邑五千户,左雄就以没有先例而阻止,所谓“尚书故事,无乳母爵邑之制”(13)。而作为处理政事的“笔”,其中多有典故是肯定的。就历代“笔”体文字看,如刘琨等《劝进表》提出“前事之不忘,后代之元龟也”(14),袁豹《为宋公檄蜀文》提出“此皆益土前事,当今元龟也”(15),都提出要用典。刘勰《文心雕龙》文体论多有“笔”体文字运用典故的叙说,如《檄移》篇称檄文的“标蓍龟于前验,悬鞶鉴于已然”,《奏启》篇称奏文的“酌古御今”,《议对》篇称晁错的“对”的验古明今”(16)等,公文撰作的用典习以为常。

  钟嵘《诗品序》谈到诗歌的用典说:

  夫属词比事,乃为通谈,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17)

  他是从反对诗歌用典来谈的,此中告诉我们这样的信息:“笔”的用典理所当然,“诗”的用典是受其影响,但没有必要。诗歌的用典,在“笔”之大家身上体现的最为显著。《诗品》载,任昉以“笔”著称,世称“沈诗任笔”,晚节对诗歌“爱好既笃”,但作诗“既博物,动辄用事”,(18)这是可以想见的。

内容摘要:六朝诗歌的写景、叙事、说理抒情都用典,用典有语典、事典之分,由于“询事考言”的传统,事典则重于语典。用典给诗歌提供了一种新型诗歌意象——具有故事性、戏剧性的历史意象,在《古诗十九首》直抒胸臆的传统外,为诗歌开出新的一路。庾信诗歌用典的成功之处,一是把诗歌抒情主人公“我”的个人遭遇与整体意义的人民群众结合起来,也就是让自己作为其中的一员来抒情。于是,诗歌的抒情在形式上把自我与集体融合在一起,实现了《毛诗序》所谓“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的诗歌吟咏,诗歌实现了既是自我的,又是自觉的集体意识的表达。

关键词:用典;诗歌;抒情主人公;人物;集体;之事;典故;中华书局;意象;诗人

作者简介:

  二 诗歌用典的逻辑与文学史进程

  诗歌用典的逻辑起点可从更大范围来思考。

  其一,中华大地历史悠久,古往今来延续着讲史的传统。《逸周书·史记》载左史戎夫为周穆王讲史的例子。正面来讲,儒家特别讲究“法古”、“法先王”。《墨子·非命上》:

  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19)

  所谓“本之”,主要是根据前人所谓“古者圣王”的政治经验,其依据是求之于古代的典籍。而反面来讲,夏桀、商纣也成为世人鉴戒的对象,所谓“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当诗强调“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的训诫,运用典故应该是自然而然的,过去的事是有确切意味的,述古最能体现训诫,如《文选》所录韦孟《讽谏诗》,前半部分就是述祖宗的讽谏经历,虽然这不是典型的用典,但可见诗歌以述古而训诫的用心。而且,对古代的人、事、物等,成为一种兴趣,一种爱好,如梁武帝践阼后与老朋友何点说:“昔因多暇,得访逸轨,坐修竹,临清池,忘今语古,何其乐也”(20)。诗歌的怡情同样需要“忘今语古”。

  其二,“善士”之“尚友”传统。诗歌的用典,即把主人公与古人的“比事”并列,这本是孟子所说“尚友”传统,所谓“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21)。作为“善士”就要“尚友”,“尚友”就是要与古人并列在一起。就像鲍照写自己“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落笔则在“自古圣贤尽贫贱”(22),与古来“贫贱”者并列在一起以自许。

  其三,诗歌由民间而文士的进程,使诗歌中显示知识成为必然。南北朝时盛行掌故知识的比胜,如梁武帝“每集文士策经史事”并“加其赏赉”(23),还每每与文士比试掌故知识,《梁书·沈约传》载:

  (沈)约尝侍宴,值豫州献栗,径寸半,帝奇之,问曰:“栗事多少?”与约各疏所忆,少帝三事。出谓人曰:“此公护前,不让即羞死。”(24)

  又如梁时孔休源的任用,“武帝尝问吏部尚书徐勉求一有学艺解朝仪者,为尚书仪曹郎,勉曰:‘孔休源识见清通,详练故事,自晋、宋起居注,诵略上口。’武帝亦素闻之,即日除兼尚书仪曹郎。时多所改作,每逮访前事,休源即以所诵记随机断决,曾无疑滞。吏部郎任昉常谓之为‘孔独诵’。”(25)掌故知识储备的炫才式比拼,助长了文学创作中的用典之风,二者相辅相成。当钟嵘说“词既失高,则宜加事义。虽谢天才,且表学问,亦一理乎”(26),虽从反面而言,但也实事求是。

  进而,诗歌用典又在“多用新事”上比胜。如梁时王僧孺“好坟籍,聚书至万余卷”,“少笃志精力,于书无所不睹。其文丽逸,多用新事,人所未见者,世重其富”(27)。陈时姚察“唯以书记为乐,于坟籍无所不睹。每有制述,多用新奇,人所未见,咸重富博”(28)。钟嵘《诗品序》也说“竞须新事”为“尔来作者,浸以成俗”。(29)南朝文学创作的风气是所谓“在乎文章,弥患凡旧,若无新变,不能代雄”(30),用典已是一种创新,而“竞须新事”、“多用新事”更是创新中的创新,为人注重。

  由上述三者可知,当“属辞比事,乃为通谈”作为文章撰作的程序,那么在排比事例时,把古代的事、人二者也列入自己的叙写之中,自然是合乎情理的,也显示出文人作品的本色。

  诗歌用典也有自己的历程,《文心雕龙·事类》称:

  屈宋属篇,号依诗人,虽引古事,而莫取旧辞。唯贾谊《鵩赋》,始用《鹖冠》之说,相如《上林》,撮引李斯之书,此万分之一会也。及扬雄《百官箴》,颇酌于《诗》《书》;刘歆《遂初赋》,历叙于纪传,渐渐综采矣。至于崔班张蔡,遂捃摭经史,华实布濩,因书立功,皆后人之范式也。(31)

  《南齐书·文学传论》论文学之“三体”其二:

  次则缉事比类,非对不发,博物可嘉,职成拘制。或全借古语,用申今情,崎岖牵引,直为偶说。唯睹事例,顿失清采。此则傅咸五经,应璩指事,虽不全似,可以类从。(32)

  刘勰所谓“《大畜》之象,‘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亦有包于文矣”(33),“前言往行”即用典有所谓“语典”、“事典”。

  “语典”,魏时以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以及“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为著,用《诗经》成句。傅咸有《孝经诗》、《毛诗诗》、《周易诗》、《周官诗》,即是“全借古语”。应璩《百一诗》,《诗品》亦称“善为古语”(34),即多用语典,此以李善注看其诗中词语。“下流”,《论语》曰:“是以君子恶居下流。”“慎厥初”,《尚书》仲虺曰:“慎厥终,惟其始。”“名高”,《韩子》曰:“说之以名高。”《史记》曰:“灌夫亦得窦婴,通列侯宗室,为名高。”“侵诬”,《三略》曰:“侵诬下民。”“隳官”,《高唐赋》曰:“长吏隳官,贤士失志。”“田家”,《汉书》杨恽书曰:“田家作苦。”“酌醴焚枯鱼”,蔡邕《与袁公书》曰:“酌麦醴,燔干鱼,欣然乐在其中矣。”“仁智居”,《论语》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筐箧无尺书”,《新序》孙叔敖曰:“府库之藏金玉,筐篚之汇简书。”“避席”,《孝经》曰:“曾子避席。”“贱子”,《汉书》曰:“王邑请召宾,邑称贱子。”(35)

  事典重于语典,这是因为事本来就重于言。《尚书·舜典》“询事考言”,孔氏传:“汝所为之事,皆副汝所谋”(36)。“询事考言”即用“所行之事”来验证当初所立“言”的约定实现了没有,用“事”做得怎么样来验证“言”是否算数。《春秋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37)言之所以为信者,以“事”为准,故魏征所说“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就是明显一例。(38)

  诗歌的写景、叙事、说理、抒情都可以用典。

  其一,写景的用典。颜延之《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元天高北列,日观临东溟。入河起阳峡,践华因削成”,李善注:“庄子曰:阏弈之隶,与殷翼之孙,遏氏之子三士,相与谋致人于造物,共之元天之上。元天者,其高四见列星。司马彪曰:元天,山名也。《汉书》仪曰:泰山东南日观者。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长三丈。所言日观者,望见长安,其高如视浮云。”“《过秦论》曰:践华为城。《山海经》曰:泰华之山,削成四方。”(39)这里景物的用典,让人沉浸在历史文化之中,壮大了普通自然景物之“游”的魅力。江淹《从冠军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用典增添了登山的神奇。

  其二,抒情说理的用典。如谢混《游西池》:“无为牵所思,南荣诫其多”,李善注:“《庄子》:庚桑楚谓南荣趎曰: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40)运用“南荣诫其多”的历史故事,叙说“无为牵所思”的理,说理成为意象。此类用典多在下判断之处,颇有著述引诗之气,如谢灵运《富春渚》“怀抱既昭旷”,李善注:“《庄子》苑风谓谆芒曰:原闻神人。谆芒曰:上神乘光,与形灭亡,此谓昭旷。”(41)“昭旷”有如此魅力,当然“外物徒龙蠖”了。

  其三,叙事的用典。如《短歌行》叙主人公之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周公叙自我。较早体现出用典特征的诗作还有魏人杜挚(?-255?)诗《赠毌丘俭》,诗称“才非八子伦,而与齐其患”者,诗人把自己与历史上“八子”曾经“志未伸”者并列起来,当然也有如果壮志得伸,也会与“八子”一样发达有所作为。又如颜延之《车驾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作》叙他人之事的用典,其“虞风载帝狩,夏谚颂王游”,李善注:“《尚书·虞书》曰:岁二月,东巡狩。《孟子》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以“虞风”“夏谚”证明元嘉之治下的出游。其“江南进荆艳,河激献赵讴”,李善注:“《吴都赋》曰:荆艳楚舞。《列女传》曰:赵津女娟者,赵河津吏之女也。初,简子南击楚,将渡河,用楫者少一人。娟攘袂操楫而请,简子簉之,遂与渡。中流,为简子发河激之歌。”(42)今人进舞献歌之事被“江南进荆艳,河激献赵讴”替代了,于是,进舞献歌不仅仅只是其本身,而且还有进谏等意味。

分享到:

相关文章阅读:

  • 现在我们似乎总是会看见一些细思极恐的题目或者图片,今天就来看看这些恐怖的内涵图片,可能一开始看觉得没有什么,但是诡异图片看懂了
    古代文学最记录:3203
  • 生活中有太多事情是我们无法从科学角度解释的,所以每个人都可能会碰到灵异事件,明星自然也不例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香港有位大明星在
    古代文学最记录:2978
  • 面具一般都是小孩子喜欢玩的东西,大部分都是看起来十分有趣的。但是有的面具却并非如此,毕竟一开始面具的出现就不单单只是玩具。有
    古代文学最记录:2907
  • 人们对于美食的追求总是胜过一切,毕竟吃才是最最享受的。特别是在法国,他们把美食当做高尚艺术来看待,法国菜更是作为世界三大料理有
    古代文学最记录:2707
  • 地球上80%被水覆盖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水,特别是淡水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之源,而河流是人类获取淡水的唯一途径,那么世界十大河流是
    古代文学最记录:2646
  • 世界上神秘的怪兽有很多,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说说其中的十类神秘怪兽,其中小编要重点提的泽西恶魔简直就是令人心惊胆寒,这样的怪物长
    古代文学最记录:2620
  • 古代文学排行(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