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明人辑本以钞本或刊本形式流布,并形成两个系统:一为二卷本《支遁集》,以都穆藏明钞本为早,稍后有杨仪七桧山房嘉靖乙未钞本,杨钞本为其后明代诸钞本和清代诸刻本的祖本。《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集部·汉魏六朝别集类·支道林集一卷》云:“晋释支遁撰,明嘉靖十九年皇甫涍刻本。简言之,宋时业已散亡的《支遁集》,至明代复被辑佚,以钞本或刊本形式流布,并形成两个系统:一为二卷本《支遁集》,以都穆藏明钞本为早,稍后有杨仪七桧山房嘉靖乙未钞本、叶弈钞本、叶石君钞本、冯己苍钞本、毛扆汲古阁钞本。25)《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7年,第1997页。
关键词:书目;支道林集;杨仪;七桧山;抄本;刻本;别集类;支硎山;释支遁撰;石刻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宋时业已散亡的《支遁集》,至明代复被辑佚。明人辑本以钞本或刊本形式流布,并形成两个系统:一为二卷本《支遁集》,以都穆藏明钞本为早,稍后有杨仪七桧山房嘉靖乙未钞本,杨钞本为其后明代诸钞本和清代诸刻本的祖本;二为一卷本《支道林集》,以嘉靖十九年皇甫涍辑刊本为早,明末吴家騆将皇甫涍辑《支道林集》与史玄辑《支道林外集》合刻。 关 键 词:支遁集/都穆藏本/杨仪钞本/皇浦涍辑刊本 标题注释: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支遁诗文校注及研究”(2013BWX031)。 作者简介:张富春,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高僧传》卷四《义解一·支遁》云:“凡遁所著文翰集有十卷盛行于世。”①《隋书》卷三五《经籍四》云:“晋沙门《支遁集》八卷。”注云:“梁十三卷。”②据此,《支遁集》梁时卷数已异,至隋惟存八卷。《旧唐书·经籍志》与《新唐书·艺文志》均作十卷。《宋史·艺文志》不录,或其时已佚。明代多有支遁诗文辑本。嘉靖时有杨仪七桧山房钞本。杨仪,字梦羽,号五川,常熟人,嘉靖五年(1526)进士。七桧山房为其藏书楼。沈津《书城挹翠录》云: 《支遁集》二卷,晋释支遁撰。明嘉靖杨氏七桧山房抄本。半页九行十八字,黑口,书口上镌有“嘉靖乙未七桧山房”。一册。题“东晋沃州山沙门支道林”。民国莫棠跋。藏上海图书馆。……集分上下二卷,卷上为诗,计十八首,收咏怀诗五首、述怀诗二首、土山会集诗三首、咏利城山居一首、咏禅思道人一首、四月八日赞佛诗一首、咏八日诗三首、五月长斋诗一首、咏大德诗一首。卷下为文,计五篇,为上皇帝书、座右铭、释迦文佛像赞、阿弥陀佛像赞、诸菩萨赞……钤印有“杨氏梦羽”、“华阴世家”、“又玄子”、“五川居士”、“礼部员外郎吴郡杨仪校”,又有汪士钟“曾藏汪阆源家”,潘介祉“潘菽坡图书印”、“潘氏桐西书屋印”,莫棠“独山莫氏收藏经籍记”、“莫氏秘籍”、“莫棠楚生父印”等。③ 嘉靖乙未即嘉靖十四年(1535)。杨仪七桧山房钞本称为“杨钞”,与“秦钞”(秦四麟致爽阁钞本)、“毛钞”(毛晋、毛扆汲古阁钞本)、“冯钞”(冯舒、冯班、冯知十兄弟钞本)、“钱钞”(钱谦益绛云楼钞本、钱曾述古堂钞本、钱谦贞竹深堂钞本)齐名。莫友芝《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卷一二上《集部二上·别集类一上·汉至盛唐·支遁集二卷》傅增湘补云:“僧寒石刻本据明嘉靖中礼部郎杨仪钞本。今钞本归莫氏。”“明嘉靖十四年杨仪七桧山房写本,十行十八字,余曾传录一帙。”④傅氏曾传录杨钞本《支遁集》,谓其十行十八字,异于沈氏所谓“半叶九行十八字”。陈先行《打开金匮石室之门:古籍善本》收有杨钞本“支遁集卷上东晋沃州山沙门支道林诗咏怀诗五首……其二”页的书影。⑤据此书影,杨钞本《支遁集》确为半页十行十八字。 崇祯间叶弈舅氏曾为其钞录杨钞本《支遁集》。光绪时,徐榦《邵武徐氏丛书初刻》将之刊印行世,并附蒋清翊辑《支遁集补遗一卷》。《丛书集成续编》影印此本(见新文丰出版公司本第一二二册,上海书店本第九八册)。邵武徐氏丛书本《支遁集》卷下卷末有震泽叶弈题识:“崇祯己巳得是集于曹生,舅氏为余录就,八月二日晚李涵冲偕余对勘一过。原本乃嘉靖乙未七桧山房钞,为景阳主人旧籍,五川居士校,各有印记。”⑥崇祯二年(1629),叶弈得《支遁集》于曹生,其舅氏为之钞录。八月二日晚叶弈与李涵冲对勘一过。秦四麟,字景阳。五川居士即杨仪。叶钞本底本为秦四麟旧藏七桧山房钞本。叶弈,或作叶奕。吴定璋《七十二峰足征集》卷六四《叶奕》云:“奕字林宗,好学多藏书,名与石君上下。”⑦
内容摘要:明人辑本以钞本或刊本形式流布,并形成两个系统:一为二卷本《支遁集》,以都穆藏明钞本为早,稍后有杨仪七桧山房嘉靖乙未钞本,杨钞本为其后明代诸钞本和清代诸刻本的祖本。《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集部·汉魏六朝别集类·支道林集一卷》云:“晋释支遁撰,明嘉靖十九年皇甫涍刻本。简言之,宋时业已散亡的《支遁集》,至明代复被辑佚,以钞本或刊本形式流布,并形成两个系统:一为二卷本《支遁集》,以都穆藏明钞本为早,稍后有杨仪七桧山房嘉靖乙未钞本、叶弈钞本、叶石君钞本、冯己苍钞本、毛扆汲古阁钞本。25)《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7年,第1997页。
关键词:书目;支道林集;杨仪;七桧山;抄本;刻本;别集类;支硎山;释支遁撰;石刻 作者简介: 今苏州吴江区有震泽镇。徐榦于叶弈题识后识云:“归安陆氏藏有崇祯间钞本,因辗转写得之。余惟古书日微,况支公清标高诣,名流推挹,其文章诚可宝贵,方谋筹梨枣。适吴县蒋君敬臣,同官浙垣,见示所辑补遗一卷,皆集外文,遂并付诸梓。”⑧归安即今浙江湖州,陆氏为陆心源。陆心源号存斋,曾藏崇祯间叶弈钞本《支遁集》。傅以礼《华延年室题跋》卷中《支道林集》云: 其散佚由来旧矣。至明嘉靖中,始有苏州皇甫涍辑本二卷刊行。明人征引载籍,往往不著出处。一时遂诧为秘笈,互相传写。钱氏《述古堂书目》、《读书敏求记》所收,及阮氏依汲古阁旧藏过录进呈者,皆皇甫本也……此本为明季旧钞,末有崇祯庚午(1630)震泽叶氏手识。曾经泰兴季氏收藏,卷首有“季振宜印”、“沧苇”两朱记。同治壬申(1872)冬从福州陈氏购得。陆存斋观察见而爱之,因辍赠焉。⑨ 嘉靖前已有支遁诗文辑本。傅氏所谓“钱氏《述古堂书目》、《读书敏求记》所收,及阮氏依汲古阁旧藏过录进呈者,皆皇甫本也”亦误。详后。李盛铎《木犀轩藏书题记及书录》云:“【支遁集】二卷[晋释支遁撰]抄本[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木犀轩传录明崇祯三年(1630)抄本]末录谢安《与支遁书》,后题‘崇祯庚午[三年·1630]三月一字主人记’。盖从明抄传录。”⑩是书[]内文字为整理者增补,此增补之“明崇祯三年(1630)抄本”不妥。如前所言,徐榦本《支遁集》卷下卷末确有震泽叶弈题识,然未标题识时间,且无谢安《与支遁书》及“崇祯庚午三月一字主人记”题识。叶氏明谓此《支遁集》抄录时间为崇祯二年(己巳),则所谓崇祯三年(庚午)抄本显误。“崇祯庚午三月一字主人记”当为一字主人抄录谢安《与支遁书》后所题,因非支遁文,故徐榦刊刻时将此题识及谢安《与支遁书》一并删去。李盛铎传录《支遁集》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陆氏得叶钞《支遁集》于傅氏,傅氏购于福州陈氏。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六七《集部·别集类一·支遁集二卷》云:“旧抄本,季沧苇旧藏。”(11)季振宜,字诜兮,号沧苇。其《季沧苇藏书目·宋元杂板·文集》云:“支道林、石崇、清虚子集。”注云:“一本”。(第920册第620页) 叶石君亦曾钞《支遁集》。前揭沈津《书城挹翠录》云: 是本莫棠跋云:“此明嘉靖中吴郡杨仪抄本,光绪辛亥得于苏州,顷又获嘉庆十年潘奕隽序支硎山僧寒石刻本,盖即从此本转写者。阮氏进本乃据汲古旧钞,篇目相同,近人有藏叶石君抄本者,亦据此本校过,然则此盖吴下最古最著之钞本也。无意遇之,欣赏曷已。”跋后又有傅增湘题识曰:“丙辰八月影钞二卷毕,江安傅增湘谨志。”(12) 光绪年间无辛亥年,光绪辛亥误。叶石君,即叶树廉,石君乃其字,清初藏书家。孙从添《藏书记要》第三则《钞录》云:“余见叶石君钞本,校对精严,可称尽美。”第四则《校雠》又云:“古今收藏书籍之人,不校者多,校者甚少。惟叶石君所藏书籍皆手笔校正,临宋本、影宋钞,俱借善本改正,博古好学,称为第一。叶氏之书,至今为宝,好古同嗜者赏识焉。”(13) 得杨钞本不久,莫氏又获嘉庆十年(1805)潘亦隽序僧寒石刻本《支遁集》。奕隽晚年号三松老人,其《三松堂集》卷一《支遁集序》云:“此二卷为明嘉靖中礼部员外郎吴郡杨仪藏本,支硎山麓吾与庵僧寒石钞付剞劂,请序于余。”(第1461册,第66页)莫氏所谓寒石刻本“盖即从此本转写”之语不误。前揭《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云:“嘉庆乙丑僧寒石刻。○明支硎山本,可。○道光中潘锡恩刻本,佳。”(14)丁日昌《持静斋书目四·集部二·别集类一·支道林集二卷》则径云“嘉庆乙丑僧寒石刊明支硎山本,有顾沅湘舟印”。(15)寒石刻本底本为杨钞本,疑“嘉庆乙丑僧寒石刻○明支硎山本”之“明”字衍,支硎山本即支硎山麓吾与庵僧寒石刊本。丁氏所谓明支硎山本实属子虚乌有。寒石刻本《支遁集》刻工为夏天培。李国庆辑录《清版刻工知见录(续)》云:“《支遁集》二卷,嘉庆十年刻本,夏天培刊。”(16)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现藏有寒石刊本《支遁集》。《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卷一五《集部二·别集类一·支遁集二卷》云:“道光中潘锡恩刊本佳,邵武徐氏丛书本有补遗。”(17)潘锡恩刊杨钞本为藏家称许。邵武徐氏丛书本《支遁集补遗》卷末有蒋清翊题识,云:“余家藏明人钞本,尾有“都穆藏书”朱印,仅二卷,凡诗文三十二首,似出后人钞辑。读揅经室《四库未收书目提要》,又校吾郡支硎山寺刊本,其卷目皆与家藏本相符,知支公集存世者只有此本。”(第122册,第351页) 都穆,字玄敬,金石学家,藏书家。都穆藏《支遁集》卷目与支硎山寺本相符,亦即与杨钞本相符。蒋清翊在前人辑佚的基础上,据北宋沙门延一重编《广清凉传》卷下《大圣文殊师利古今赞颂二十三》辑出《文殊像赞并序》,(18)据《文选·天台山赋》李善注辑《天台山铭序》“余览《内经·山记》云剡县东南有天台山”、“往天台山当由赤城山为道径”二句”,据《世说新语·文学篇》刘孝标注辑出《即色论·妙观章》,据明人王鏊《姑苏志》卷八《山上》辑出“石室可蔽身,寒泉濯温手”二句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