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科举与市场需求对唐人编纂诗文总集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一、诗文总集与教育的关系诗文总集对教育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唐人编撰的诗文总集在唐代应试科考过程中的功用随着唐代科举制度日趋完善,唐人编撰的诗文总集在应试科考过程中的功能日益凸显出来。如《国秀集》,其卷中录有“进士楼颖”、“进士杨重玄”、“前进士常建”、“进士程弥纶”,卷下录“进士范朝”、“进士丘为”、“进士褚朝阳”、“进士梁洽”、“进士严维”、“进士芮挺章”、“进士张万顷”、“前进士樊晃”、“进士万楚”、“进士祖泳”等。五、科举与市场需求对唐人编纂诗文总集的促进作用参加科考举子们为取得更好的科考成绩,客观上推动了适合于应试教育的诗文总集流通市场的繁荣。
关键词:编纂;进士;诗文总集;科举;文选;傅璇琮;编撰;应试;遴选;文学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唐代举子科考应试,以及考前的纳卷、行卷等,均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诗文总集模仿借鉴。同时,举子活动促进了送别、唱和集的编纂。因此,唐人编撰诗文总集对唐举子应试有着重要的作用。另外,科举考试的发展又丰富了诗文总集遴选内容、编选标准以及编集体例;科举与市场需求对唐人编纂诗文总集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科考环境影响下,与之相关的一些诗文总集价值不高。 关 键 词:唐代科举/唐人/编选诗文总集/关系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重点学科骨干人才资助项目(NKZXA1210)。 作者简介:卢燕新,南开大学文学院 有关唐代科举与唐代文学的研究,成果甚为丰硕。如,傅璇琮先生著《唐代科举与文学》、①陈飞先生著《唐代试策考述》等。②然而,唐代科举对唐人编纂诗文总集有什么样的影响,唐人编撰的诗文总集对科考文化活动又有什么样的作用,等等。这些问题,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一、诗文总集与教育的关系 诗文总集对教育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据《文选》可管窥一斑。《大唐新语》卷九载: 江淮间为《文选》学者,起自江都曹宪。贞观初,扬州长史李袭誉荐之,征为弘文馆学士。……其后句容许淹、江夏李善、公孙罗相继以《文选》教授。类似记载,亦见于《旧唐书》卷一八九上《曹宪传》《许淹传》《李善传》,所载均与《大唐新语》略同。又,杜甫诗《水阁朝霁奉简云安严明府》云:“呼婢取酒壶,续儿诵《文选》。”《宗武生日》云:“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③又,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一七曰:“李善精于《文选》,为注解,因以讲授,谓之《文选》学。少陵有诗云‘续儿诵《文选》’,又训其子‘熟精《文选》理’,盖选学自成一家。江南进士试‘天鸡弄和风’诗,以《尔雅》‘天鸡’有二,问之主司,其精如此。故曰:‘《文选》烂,秀才半’。”据此,可知《文选》在教育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由《文选》对唐代教育的意义再进一步分析,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前人选本的部分内容失去其时代意义,借鉴这些内容,很可能达不到有预期的效果;第二,前人选本遴选的篇章在艺术上已经失去其应有的参照作用,学习这些篇章,耗费了有限的备考时间;第三,在前人选本编集经验的启发下,唐人很可能萌生重编撰选本以适应科考的愿望。 在这类愿望的推动下,唐人编集了大量选有唐人诗文的集子。如徐坚等集撰《文府》二十卷,《新唐书》卷六○《艺文志》四丁部总集类著录该集,注曰:“开元中诏张说括《文选》外文章,乃命徐坚与贺知章、赵冬曦分讨,会诏促之,坚乃先集诗赋二韵为《文府》上之。”《新唐书·艺文志》没有记载徐坚等编集《文府》是否与教育功用相关,但据前文考,《文府》应当或多或少具有与《文选》相近的教育意义。其他类似的诗文总集尚有孟利贞编撰《续文选》、卜长福编撰《续文选》、卜隐之编撰《拟文选》、徐坚等编撰《文府》、徐安贞等编撰《文府》等,其功用之一,当与教育相关。 应当注意的是,有唐中前期,典籍传播主要依靠手抄摹写,这从客观上加深了需求与供给之矛盾。曹之《中国出版通史》认为,唐初即发明雕版印刷,主要印刷对象有印纸、佛经。④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认为:“中国古代的雕版印刷,虽然在唐玄宗时期就已开始,但在此后的很长时间内,只零散印一些日历、医书,以及佛道等书,印儒家的经书是在五代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刻九经印板’开始的,这一工程至后周广顺三年才得以完成。唐朝读书人念书,就只有靠手抄。宋人叶梦得就说过:‘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不多有。’(《石林燕语》卷八,原注)同时人邵博也说:‘唐以前文字未刻印,多是写本。’(《邵氏闻见后录》卷五,原注)可以想见,一个中等或中等以下的家庭,要置办这几种经书(包括分量大得多的注疏,原注),是何等的不易,他们或者自己抄,或者出钱雇人抄,都需要相当的时间或财力。”⑤虽然学术界关于我国印刷术出现时间的观点小有差异,但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是止于晚唐,印刷术还未为盛行;二是唐代读书人抄书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财力。傅先生谓置办经书困难,进一步观之,举子对其他典籍的需求亦是这样。一方面,为了应对科考对文体形式以及表达技巧等各个方面的要求,举子不得不阅读一定量的诗文作品,以之为仿写模范。另一方面,购买大量的诗文别集或者抄写诗文别集,既费钱财又耗人力。故此,遴选优秀且适合于考试的诗文作品,以之作为备考阅读对象,就为必然之事。 至晚,在初唐中后期,举子便认识到诗文总集对科考应试教育的作用。以诗句选集为例,唐人编纂的诗句选集,今可考者有十余部,仅初唐就有三部,依其纂集时间先后分别是褚亮《古文章巧言语》,是集纂于贞观中;许敬宗等《瑶山玉彩》,是集编成,大致在龙朔元年(661年);元兢《古今诗人秀句》,是集大约纂成于咸亨二年(671年)。⑥除诗句选集,初唐编纂的诗总集,据陈尚君《唐人编选诗歌总集叙录》,有刘孝孙《古今类序诗苑》、慧净《续诗苑英华》、⑦释玄鉴《续古今诗集》、郭瑜《古今诗类聚》、崔融《珠英学士集》等。张固也《新唐书艺文志补》考断代诗选集有佚名《贞观集》,通代诗选集有佚名《诗编》、郎余令《乐府杂诗》。⑧另,贾晋华考有武平一《景龙文馆记》,⑨拙文《〈翰林学士集〉题名职官考辨》考有《翰林学士集》。⑩这一时期编纂文总集有温彦博《古今诏集》、许敬宗等《文馆词林》、《丽正文苑》、《芳林要览》、李义府《古今诏集》、刘允济《金门待诏集》、李麟《制集》、许南容《五子策林》、康显《词苑丽则》等。(11)可见,初唐编纂总集种类丰富,数量也较多。傅璇琮《〈河岳英灵集〉研究》论诗句选集的编纂状况时认为:“采摘古今诗文中的‘英词例句’,乃是当时的风气。”(12)由此可见,初唐编纂的选诗总集与选文总集,呈现出繁荣气象。 对比当时的科举状况,据《文献通考》卷二九《选举考》二《唐登科记总目》载,武德五年,秀才一人、进士四人。六年,进士四人。七年,秀才二人、进士六人。八年,秀才一人、进士五人。九年,秀才二人、进士七人。总计,武德年间及第秀才、进士三十二人。唐太宗以后,科考及第人数就增多。自贞观元年至二十三年,及第秀才、进士等总二百二十八人。唐高宗永徽元年至嗣圣年间,仅进士及第人数约五百六十余人。其中,咸亨元年进士人数达五十四人,咸亨四年及第进士则达到七十九人之多。数据对比表明,诗文总集的繁盛与科考制度的发展几乎同步。
内容摘要:科举与市场需求对唐人编纂诗文总集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一、诗文总集与教育的关系诗文总集对教育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唐人编撰的诗文总集在唐代应试科考过程中的功用随着唐代科举制度日趋完善,唐人编撰的诗文总集在应试科考过程中的功能日益凸显出来。如《国秀集》,其卷中录有“进士楼颖”、“进士杨重玄”、“前进士常建”、“进士程弥纶”,卷下录“进士范朝”、“进士丘为”、“进士褚朝阳”、“进士梁洽”、“进士严维”、“进士芮挺章”、“进士张万顷”、“前进士樊晃”、“进士万楚”、“进士祖泳”等。五、科举与市场需求对唐人编纂诗文总集的促进作用参加科考举子们为取得更好的科考成绩,客观上推动了适合于应试教育的诗文总集流通市场的繁荣。
关键词:编纂;进士;诗文总集;科举;文选;傅璇琮;编撰;应试;遴选;文学 作者简介: 二、唐人编撰的诗文总集在唐代应试科考过程中的功用 随着唐代科举制度日趋完善,唐人编撰的诗文总集在应试科考过程中的功能日益凸显出来。日人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曰:“凡作诗之人,皆自抄古今诗语精妙之处,名为随身卷子,以防苦思。作文兴若不来,即须看随身卷子,以发兴也。”(13)他又说:“凡作文,必须看古人及当时高手用意处,有新奇调学之。”(14)“随身卷子”,亦谓之“馈食之粮”(参下文《文镜秘府论》注)。虽然,遍照金刚所说“作诗之人”、“作文”不一定就是科考举子,但写作过程中,借鉴“古今诗语精妙”以为“馈食之粮”、学习“古今诗语”以求“发兴”、借鉴“古人及当时高手用意”,这应当不是某个文士的偶然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科考举子,有针对性的熟悉了解他人诗文作品,去应对科举考试过程中的“兴若不来”等特殊现象,这比科考之外的吟诗作文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帮助科考举子学习语言表达技巧。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考试要求的日益严格,在客观上要求举子必须熟练掌握韵律以及属对技巧。《册府元龟》六四二载长兴二年中书门下覆奏《详覆进士杂文奏》曰:“新及第进士所试杂文,委中书门下细览详覆……李飞赋内三处犯韵,李谷一处犯韵,兼诗内错书‘青’字写‘清’字,并以词翰可嘉,望特恕此误。今后举人词赋属对,并须要切,或有犯韵,及诸杂违格,不得放及第。……其李飞……等六人,卢价赋内‘薄伐’字合使平声字,今使侧声字犯格;孙澄赋内‘御’字韵使‘宇’字已落韵,又使‘膂’字是上声,‘有’宇韵中押‘售’字是去声,又有‘朽’字犯韵,诗内‘田’字犯韵……”据此可见,科考制度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举子在科考应试时,无论遣词造句,还是韵律属对等,都必须遵守严格的要求。因为属词、韵律等问题,不仅考试举子会受到影响,阅卷考官稍有不慎,也可能会受到牵连。因此,随着科考要求日趋严格,应试的难度日益增加,及时编纂符合考试需要的诗文总集便成了合乎必然的要求。《旧五代史》卷一二六《冯道传》载冯道谓任赞曰:“中朝士子止看文场秀句,便为举业,皆窃取公卿,何浅狭之甚耶?”虽然此“文场秀句”未必就是唐人诗句选集《文场秀句》,但冯道谓举子有“借窃取公卿”之嫌,则“文场秀句”当具有“集”诸家诗文之特征。这说明,为培养应试表达能力、提高撰写应试文章质量,科考举子往往需要借鉴同时代成功的语汇经验。从这一点看,唐人编集的选有本朝诗文的总集,恰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其次,帮助应试参选举子熟悉文体特征。这一点,进士试尤为突出。据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研究,高宗永隆二年(681年)起,进士试杂文,所试者为箴表论赞。杂文专试诗赋是天宝时期。李德裕为宰相,进行科举制度改革,又停诗赋,代之以箴表论赞等。李德裕罢相,又罢论赞而复试诗赋。(15)可见,颇受唐代举子青睐的进士试,其所试文体,不同时代之重点略有差别,大体包括诗、赋、策、箴、表、论、赞等。其他,如诸州贡试要试杂文及时务策,明经试策文,制举的辞标文苑科、蓄文藻之思科等科目要试文艺辞藻,等等。可见,对科考文士来说,熟悉文体特点,是考前准备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科考举子掌握文体特点的需求,促进了以文体探讨为重点的总集的编纂。如疑为许南容集撰《五子策林》十卷,《新唐书·艺文志》四丁部总集类著录,下题“集许南容而下五人策问”。佚名编集《元和制策》,《玉海》卷六一《艺文》之《唐元和制策》条注:“《志》总集类三卷,元稹、独孤郁、白居易(注曰:《崇文总目》,原注)元和元年四月丙午,策试举之士,稹、郁、居易及萧俛、沈传师出焉。”这两部总集编纂时间、编纂人以及编撰动因均难以详考。但据《新唐书·艺文志》等推测,这类编纂科考策文的集子,当有熟悉科考文体的功能。 此外,唐人编撰诗文总集与行卷与纳卷也有一定关系。唐代举子有行卷风尚,同时又得向礼部纳卷。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对行卷和纳卷作了较为详细的区分:“所谓行卷,就是应试的举子将自己的文学创作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以前送呈当时在社会上、政治上和文坛上有地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司即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从而增加自己及第的希望的一种手段。”纳卷是:“进士到礼部应试(即所谓省试,礼部属尚书省,原注)之前,除上面所谈到的要向有地位的人投行卷之外,还要向主试官纳省卷。(称为省卷,因为是向尚书省所属官府——礼部交纳的。它又称公卷,则对行卷系献给私人的而言。原注)”(16)也就是说,举子为了增加科考及第的可能性,把自己的诗文作品投赠予有名望之人,是为行卷;按规定向礼部交纳个人的作品集,是为纳卷。为了更好的达到行卷、纳卷的目的,举子们认真学习前人经验、精心的准备工作也就成了势在必行之事,即总集的编纂亦同时适应举子们行卷纳卷的需求。 唐人选编诗文总集和行卷、纳卷的关系,可由《观光集》管窥之。五代王毂集撰《观光集》3卷,《唐才子传》卷一○曰:“……乾宁五年,羊绍素榜进士。……毂因撰……及《观光集》一卷……”《通志·艺文略》第八诗总集类注曰:“梁王毂集礼部所投诗卷。”胡应麟《诗薮·杂篇》卷二亦曰:“《观光集》三卷,是先辈行卷。”据《通志》、《唐才子传》、《诗薮》等,知是集选编内容为科考举子的行卷诗。换个角度讲,纳卷、行卷的需求,从客观上促进了此类总集的编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