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内容提要:继宋代多次整理李白全集之后,明代编刻李白集达到历史上的顶峰时期。根据各种公私书目统计,明代编纂、评注、刊刻李白集及其选本约有六十种之多,可谓盛况空前,成为李白诗流传史上的重要时期。一李白全集在明代的编集与刊刻李白诗文全集在明代的刊刻,既有对宋元整理本李白集的翻刻,也有明代学者重订的编集本,两者合计多达三十种之多,这在李白诗歌流传史上达到顶峰。宋代编纂的几种李白集,如乐史《李翰林集》二十卷、《李翰林别集》十卷,宋敏求分类本《李太白文集》三十卷,曾巩编年本《李白诗集》二十卷,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三十卷,宋咸淳本《李翰林集》三十卷,这些李白集虽体例不同,但在明代大都有覆刻。
关键词:李白诗;唐诗;全集;刻本;分类;诗选;翰林;选本;诗歌;李诗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继宋代多次整理李白全集之后,明代编刻李白集达到历史上的顶峰时期。根据各种公私书目统计,明代编纂、评注、刊刻李白集及其选本约有六十种之多,可谓盛况空前,成为李白诗流传史上的重要时期。由于李白诗编刻参与者的文化素养普遍较高,使得明代李白集在质与量两方面都有所提高,其中有些版本多次增订与翻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李白诗在明代得到广泛的编选与刊刻,是由于各种因素合力的结果,既与明代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士人心态等密切相关,也与明代文学复古运动尊唐思潮以及唐诗学兴盛息息相关。 关 键 词:明代/李白诗/版本/编刻/传播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唐代郎官与文学研究”(13BZW061)。 作者简介:王永波(1972- ),男,湖北天门人,文学博士,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唐诗学、目录版本学研究 李白诗在北宋经过宋敏求编集、曾巩考次,在苏州刊刻成为定本后,一直影响到明清两代李白集的编刻。期间虽演化出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三十卷、宋咸淳本《李翰林集》三十卷两个李集系统,两者编排内容虽间有变化,但所收录李白诗文的总量一直没有变动,对保存李白作品起到了重要作用。南宋杨齐贤首次对李白诗进行了注释,他的集注本今虽已佚失,但元代萧士赟注李白诗时将杨注部分引入书中,可以从中管窥杨注的大致面貌。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即在杨齐贤注本的基础上删补而成,为现存最早的李白诗注本。此书成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共二十五卷。李白赋八篇列入卷一,余下二十四卷为各体诗歌,疑为伪作者移植卷末,导致曾巩所考李白诗次第因此颠乱。书中注释以“齐贤曰”、“士赟曰”为标示,以示文责自负。杨注因萧书而存,萧士赟注也自有特色,或纠正杨注讹误,或另出新意,对李白诗歌早期的阐释与流传起到了作用。宋元时期注杜诗者不下数十家,而注李白诗者仅此一部,可谓弥足珍贵。清代王琦辑注《李太白全集》即是在杨、萧等人注释的基础上增订而成的,可见其影响之大。进入明代后,李白诗的整理与编刻达到历史上的高峰,重刊、翻刻宋元本李白集不时出现,成为李白诗流传史上的重要时期。根据公私书目不完全统计,明代整理、注释、编刻李白诗文集达六十种之多,在质和量两方面对前代都有所突破。这既与明代版刻印刷术发达有关系,也与明代复古诗潮兴盛直接相关联。弄清楚李白诗在明代的编集与刊刻情况,不仅有助于了解李白诗在明代的传播历程,而且更能进一步探索明代唐诗学发展演进的内在规律,具有多种学术史意义。
内容摘要:内容提要:继宋代多次整理李白全集之后,明代编刻李白集达到历史上的顶峰时期。根据各种公私书目统计,明代编纂、评注、刊刻李白集及其选本约有六十种之多,可谓盛况空前,成为李白诗流传史上的重要时期。一李白全集在明代的编集与刊刻李白诗文全集在明代的刊刻,既有对宋元整理本李白集的翻刻,也有明代学者重订的编集本,两者合计多达三十种之多,这在李白诗歌流传史上达到顶峰。宋代编纂的几种李白集,如乐史《李翰林集》二十卷、《李翰林别集》十卷,宋敏求分类本《李太白文集》三十卷,曾巩编年本《李白诗集》二十卷,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三十卷,宋咸淳本《李翰林集》三十卷,这些李白集虽体例不同,但在明代大都有覆刻。
关键词:李白诗;唐诗;全集;刻本;分类;诗选;翰林;选本;诗歌;李诗 作者简介: 一 李白全集在明代的编集与刊刻 李白诗文全集在明代的刊刻,既有对宋元整理本李白集的翻刻,也有明代学者重订的编集本,两者合计多达三十种之多,这在李白诗歌流传史上达到顶峰。 先谈明代翻刻宋元本李白集,这个情况在明代版刻史上比较复杂,很多著述混淆不清以致讹误别出。李白诗在唐宋时期编集与刊刻的情况,拙文《李白诗在唐五代的编集与流传》(《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李白诗在宋代的编集与刊刻》(《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已经详加考述,可参看。唐代编纂的李白集今已失传,但唐人搜集的李白诗文基本上保存在宋版李白集中。宋代编纂的几种李白集,如乐史《李翰林集》二十卷、《李翰林别集》十卷,宋敏求分类本《李太白文集》三十卷,曾巩编年本《李白诗集》二十卷,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三十卷,宋咸淳本《李翰林集》三十卷,这些李白集虽体例不同,但在明代大都有覆刻,显示出宋编李白集强劲的活力。宋人乐史在李阳冰编《草堂集》十卷的基础上,另外搜集到李白歌诗十卷,重编为《李翰林集》二十卷。又从三馆中辑得李白各体文十卷,编为《李翰林别集》十卷。乐史编《李翰林集》二十卷今佚失,《李翰林别集》十卷则有明正德吴郡袁翼刻本,前有乐史序,后有袁翼跋,称重刻淳熙本。缪荃孙《艺风藏书续记》卷六著录此书,正德十四年(1519)吴郡陆元大刻《李翰林集》也即此本。宋咸淳本《李翰林集》三十卷,源于乐史本,前二十卷为诗歌,后十卷为文章。此书在明代有翻刻本,《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集部著录。此外,正德八年(1513)鲍松刻《李杜全集》本,所收《李翰林集》三十卷即翻刻宋淳熙本。 元人萧士赟补注杨齐贤本而成的《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二十五卷,在明代多次翻刻。根据各种书目统计,有明一代翻刻、补订、重修萧士赟此书多达二十种,成为李白诗流传史上单部著述翻刻最多的书。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二十五卷在明代的翻刻大致有三种情形。 首先是元刊明修本。日本静嘉堂文库藏《分类补注李太白诗》本为十三册,板式体例与元刻本同,唯“卷十七为明修。卷十八五页为明修,以后为原刻。卷十九为原刻。卷二十至二十五为明修。”[1] 其次为明代翻刻元版本。现存正德元年(1506)萧敏刻本、正德十五年(1520)建阳刘宗器安正书堂刻本均为翻刻本。萧刻本卷末附有萧敏《重刊分类补注李太白集识后》一文讲述重刊的缘由。南京图书馆藏刘宗器刻本,署“明正德十五年(1520)建阳书林刘宗器安正堂刊,卷二十五后有庚辰岁冬月安正书堂新刊”,可见刘宗器除了刊刻李白诗外,还刊刻了李白文集。叶德辉《郋园读书志》卷七著录刘刻本一部。萧本与刘本版式不同,萧本是半页十二行二十字,注用小字双行二十字。刘本是半页十一行二十三字,注用小字双行二十三字。 再次为明刻删节本。正德十年(1515)李文敏、彭佑合编《分类李太白诗》二十五卷在解州刊行。此书的分类、编次与萧士赟本相同,唯独删掉了萧注。首列《重刻李谪仙诗序》,次列《刻李诗引》,书末附有《重刊李白诗后序》。嘉靖二十二年(1543)郭云鹏宝善堂刻本即为著名的删节本。郭云鹏因元版过于繁杂,将杨齐贤、萧士赟注删减大半,同时增入徐昌谷《古风》五十九首评语,并附刻《分类编次李太白文》五卷,合成《分类补注李太白诗文》三十卷刊行。《四部丛刊》所收李白集即以此本影印。嘉靖二十五年(1547)玉几山人校刊本《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二十五卷,相对于郭本删减较少,仅对卷六至卷八、卷十至卷十七以外的诗歌有所删减。后附录宋人薛仲邕《年谱》一卷。万历年间的两种删节本,六经堂翻刻本与许自昌校刻本,都以玉几山人本为底本进行刻印。明代霏玉斋刻本《重刊分类补注李太白诗集》二十五卷《分类编集李太白文集》五卷即重刊郭本,后收入《四库全书》中。崇祯三年(1630)毛晋汲古阁以玉几山人本为底本重编李白集,就是现存《李翰林集》二十五卷本。 再谈明人刻印重编李白诗文全集本。明代整理李白诗全集,首推正德十三年(1518)刻《唐翰林李白诗类编》十二卷本。此书无编者姓名,首列《唐李太白诗集序》,署“时正德戊寅四月良吉秦藩保安王识”。次列李阳冰序。半页十行二十一字,夹注双行,四周双栏,白口,黑鱼尾。国家图书馆馆藏一部为著名学者刘盼遂旧物。编次先分体后分类。卷一为四言、五言古诗;卷二至卷七为五言古诗;卷八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卷九、卷十为长短句;卷十一为五言律诗、五言排律;卷十二为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此外有一种黑口本《唐翰林李白诗类编》十二卷,板式与此本同,唯独款式不同。无序跋,不知刊刻年月,编次也为先分体后分类。诗体分为四言、五古、七古、长短句、五律、五言排律、七律、五绝、七绝。每一个诗体下分类与正德本相同。正德本卷首称为“卷一”。此本称为“卷之一”;正德本第一篇四言乐府诗《来日大难》,此本为《来日》,无“大难”二字。从诗篇间的注释来看,此本当从《分类补注李太白诗》而来,但又比萧士赟本少了《对雪醉后赠王历阳》等四首诗,且不附魏万、崔宗之、崔成甫之作。偶于字下夹注音义,可能是作为通俗读物来刊刻的。嘉靖年间延平另外刻有《唐翰林李白诗类编》十二卷本,与正德刻本板式不同。此书是每半页九行二十一字,左右双边,白口。卷末有嘉靖四十年(1561)九月辛酉杨枢校订李诗类编后语。与前两书相同,此本编次亦为先分体后分类,计分为五古、七古、长短句、五律、五言排律、七律、五绝、七绝等,其下分类为古风、乐府、歌吟、寄赠、留别、送别、酬答、游宴、怀古等等。《感寓》二首列于《古风》中,不录《送倩公归汉东诗序》以及魏万、崔宗之、崔成甫之诗。又据日本《内阁文库汉籍类目》一书载有明万历刊本《唐翰林李白诗类编》十二卷,恐系后来翻刻本。 由于明代翻刻的前代李集较多,故本朝整理李白诗全集在整体上凸显不出成绩,更多的是编刻李白诗,缺少像宋代整理李集的著名学者。嘉靖十八年(1539)刻《唐李白诗》十二卷,白文无注。卷首有嘉靖十八年(1539)九月十七日周府南陵王睦楧《李太白诗题辞》,后有大梁李濂序。半页九行二十一字,白口单边。其分类编排与正德本《唐翰林李白诗类编》略同。第一卷至第八卷上半为五言古诗;第八卷下半为七言古诗;第九卷、第十卷为长短句;第十一卷为五言律诗、五言排律;第十二卷为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国家图书馆、江油李白纪念馆均有藏本。万历二年(1574)李齐芳、潘应昭刻《李杜诗合刻》本之《李翰林分类诗》八卷赋一卷,半页九行十八字,白口,单鱼尾。前列李齐芳《李翰林分类诗序》,次列潘应昭序。编次先分体后分类,依次为卷一为古风、乐府上;卷二为乐府中;卷三为乐府下、赠上;卷四为赠下、寄赠、饯送上,卷五为饯送下、酬答、留别,卷六为杂拟、怀思、登览;卷七为歌吟、游宴上;卷八为游宴下、闺情、古赋。计收李白诗九百九十三首。书后有舒度、李茂年、李茂材三篇跋。郑振铎《西谛书跋》卷四著录:“《李翰林分类诗》八卷,赋一卷,明万历刻甚精善。诸家书目皆未见著录。”[2]此书与宋蜀刻本相比较,少《杂言用投丹阳知己》、《五松山别荀七》、《清溪行》、《古意》、《越中怀秋》、《观鱼潭》、《庭前晚开花》、《暖酒》、《宣城长史赠琴双舞鹤》、《送赵云卿》十首诗,增加了《菩萨蛮》、《忆秦娥》二词。上述数种李白诗分类本,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白文无注,仅录原文。而且,编刻者将李白诗文分类进行简化,卷数由三十卷减少到十二卷、八卷,从编刻的角度看有利于李诗的流传,但它看不出与前代李集的渊源关系。明人编刻书喜欢打乱原书体例,由此可见一斑。 这里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就是,明代万历之前的李白诗全集大都是单行本,如上述正德、嘉靖本,但到了万历时期所编刻的李白诗全集,几乎都是李杜诗合集本。李杜诗合刻在万历初期开始形成合流,而且这些李白诗全集本大都是分体分类本,可以看出明人对李白诗的整理。李诗卷数最多的一部书即为刘世教编校本,万历四十年(1612)刊《合刻分体李杜全集》之《李翰林全集》四十二卷《年谱》一卷本。该书目录四卷年谱一卷,半页九行十八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首列李维桢《合刻分体李杜全集序》,手书上板。其次为刘世教撰《凡例》,太原王穉登《李翰林分体全集序》。再下依次为李阳冰、乐史、宋敏求、曾巩四序,毛渐题跋,薛仲邕撰《李翰林年谱》,两《唐书》本传,李华《李翰林墓志铭》、刘全白《唐翰林李君碣记》、苏轼《碑阴记》。再次是目录四卷。此集由刘世教与姚孟承、刘鉴参订而成。编次以古近诗体划分,各卷目录连续正文。卷次依次为卷一、卷二为古赋;卷三为四言古诗;卷四为古风六十一首;卷五到卷二十二为五言古诗;卷二十三到卷三十为七言古诗;卷三十一、卷三十二为五言律诗;卷三十三为七言律诗、五言排律;卷三十四为五言绝句;卷三十五为七言绝句;卷三十六为杂体、联句、补遗。以上三十六卷为诗歌,余下为各体文章,依次为卷三十七为表;卷三十八为书;卷三十九为序;卷四十为颂、记;卷四十一为赞;卷四十二为铭、碑、祭文。从目录上可以看出,刘世教将李白诗文编目打乱,依据体类标准重新划分,使得李白诗文全集由过去的二十五卷本、三十卷本上升到四十二卷本。他的这种分类,虽然在诗文数目总量上没有得到增补,但对李白诗文的分体分类进行了细化,有利于李诗的流传。又从刘世教《凡例》中可知,这个《李翰林全集》四十二卷本在校勘方面是下了很大功夫的,而且在很多诗篇的末尾还附有校语,标明异文,具有较高的版本价值。清人王琦在《李太白集辑注跋》中评论说:“有全去其注,且分析其体为五七言律绝句者为刘世教本。刘书虽缺训诂,然校订同异,改正讹舛,殊见苦心。”[3] 明代末期刊刻李白诗全集只有一种,即崇祯二年(1629)闻启祥刻《李杜全集》本之《李太白诗集》二十二卷,宋代严羽评点。“卷一古风五十九首,卷二至五乐府,卷二十二赋。不收碑传杂文。间列杨齐贤、萧士赟二家语,然限于诗意之发明,不注典故出处。”[4]对于闻刻的这个本子,学术界曾有疑问,陈良运《读严羽〈评点李太白诗集〉献疑》[5]一文即认为此书为明人伪作。詹锳《〈李白集〉版本源流考》一文从底本来源、评语错解、作者时代等多个方面对此书进行了考述,最后认为:“可以判断所谓严羽评点不会出自严羽本人的手笔。”[6]4622闻启祥刻严羽评点本《李太白诗集》二十二卷虽为伪作,但对研究李白集版刻史仍有版本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