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内容提要:从语汇语句这一内证视角,通过对《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的重新审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两者存在有相同的语汇语句是一种普遍现象,三曹七子中曹植的诗歌与《古诗十九首》所用相同语汇语句的相对值是偏低的。第三,《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间早于建安三曹七子的诗歌,是建安三曹七子在创作中引用了《古诗十九首》中的语汇语句。二、《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是否为同一创作群体所作的再审视既然从相同语汇语句的角度,我们得不出《古诗十九首》中的部分作品为曹植所作的结论,那么下面我们详细地列举出三曹七子诗歌和《古诗十九首》相同或相似的语句,来审视一下两者是不是由同一创作群体创作的。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曹七子;曹植;创作;语汇语句;现存诗歌;曹丕;群体;著作权;先生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从语汇语句这一内证视角,通过对《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的重新审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两者存在有相同的语汇语句是一种普遍现象,三曹七子中曹植的诗歌与《古诗十九首》所用相同语汇语句的相对值是偏低的,得不出《古诗十九首》中的部分作品为曹植所作的结论。第二,以作品之间是否有相同、相似的语句和相同、相似语句的多寡为依据,来判定其著作权的归属,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与建安诗歌的作者不是同一创作群体。第三,《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间早于建安三曹七子的诗歌,是建安三曹七子在创作中引用了《古诗十九首》中的语汇语句。所以,木斋先生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关 键 词:《古诗十九首》/三曹七子/语汇语句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ZW043),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资助项目(2016-YXXZ-08),信阳师范学院“南湖学者奖励计划”支持项目。
作者简介:张振龙(1966- ),男,河南泌阳人,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从事中古文学研究。
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古诗十九首》和建安诗歌作为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和代表作品,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对于《古诗十九首》的产生年代、作者以及和建安诗歌、建安诗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从南朝以来就是研究《古诗十九首》和建安诗歌的重点、难点和热点。进入新世纪后,学界学人又对此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其代表就是木斋先生重倡的《古诗十九首》“建安说”。这集中反映在他的有关系列论著当中。其中他在《从语汇语句角度考量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一文中提出:“十九首和苏李诗,至少其中的部分作品是曹植所作,本文提供的基本句式和基本语汇的量化分析,就是明证之一。”[1]34我们认为木斋先生的观点是有待商榷的。原因在于他对建安诗歌与《古诗十九首》相同和相似语句的统计,是不全面和不准确的,由此得出的结论也是不可靠的。同时,以两者之间是否有相同、相似的语句和相同、相似语句的多寡为依据,来判定作品著作权的归属,也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木斋先生的大作刊出后,引起了一些学者对其观点的质疑。如孙力平先生的《略论<古诗十九首>之句法特点及其诗史意义》[2]、谢思炜先生的《<古诗十九首>词语考论》[3]等。这些论文论证严密,视野开阔,但可能受论题着眼的角度所限,在论述《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的关系时,一是所列两者的相同和相似语句不够全面,二是未指出以两者之间是否有相同、相似的语句和以相同、相似语句的多寡为依据来判定作品著作权的归属是不科学的,三是对两者存在相同、相似语句的原因未予以关注和透视。故从语汇语句角度探讨《古诗十九首》和建安诗歌的关系还有进一步申述的必要。缘此,本文也从语汇语句这一内证的角度,在全面梳理《古诗十九首》和三曹七子诗歌相同、相似语汇语句的基础上,通过多角度和多层次的分析,来重新审视《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三曹七子的关系以及《古诗十九首》和建安诗歌的产生谁先谁后的问题。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曹植是否为《古诗十九首》部分作品作者的再审视
根据我们细致的梳理统计,现把建安三曹七子创作的保存至今的比较完整的诗作①与《古诗十九首》②所用相同语汇语句的数量列表如下:
根据上表,我们现在考察一下《古诗十九首》与三曹七子诗歌运用相同语汇语句数量在不同层面的体现,分析曹植是否为《古诗十九首》部分作品的作者。
第一,《古诗十九首》与三曹七子诗歌相同语汇语句情况所占各自整体的比例。就《古诗十九首》言,除第九首外,其余18首都存在着与三曹七子诗歌语汇语句相同的现象,占94.74%。就三曹七子言,与《古诗十九首》所用相同语汇语句的情况,涉及了所有成员的诗作,覆盖面达100%。这并不像木斋先生所云曹操的诗作中还基本上没有十九首的痕迹,七子中只有少数诗人的少量作品中出现与十九首相似的个别语句。[1]30
第二,三曹七子每人诗歌和《古诗十九首》相同语汇语句的数量与其现存诗歌数量的比率。在三曹七子诗歌中,与《古诗十九首》所用相同语汇语句的数量,从多到少依次为曹植52个、曹丕28个、徐干16个、刘桢12个、王粲10个、曹操9个、阮瑀8个、孔融6个、陈琳6个、应玚4个;他们现存比较完整的诗歌数量分别为:曹植88首、曹丕46首、曹操25首、徐干9首、孔融8首、王粲25首、刘桢20首、应玚6首、阮瑀12首、陈琳4首;两者的比率分别为:曹植59.91%、曹丕60.87%、曹操36.00%、徐干177.78%、孔融75.00%、王粲40.00%、刘桢60.00%、应玚66.67%、阮瑀66.67%、陈琳150.00%,最高的为徐干,其次为陈琳,曹植总体排第八位,仅高于王粲和曹操。
第三,三曹七子诗歌与《古诗十九首》中单篇所用相同语汇语句重复的次数分布和比率。从三曹七子诗歌来看,与《古诗十九首》中单篇运用的语汇语句,相同达到2次(包括2次)以上的共33首,其中曹植9首、曹丕8首、徐干4首、刘桢4首、阮瑀3首、曹操2首,孔融、陈琳、王粲各1首,与他们现存诗歌篇数的比率分别为10.23%、17.39%、44.44%、20.00%、25.00%、8.00%、12.50%、25.00%、4.00%,曹植排第七位。相同达到1次的共37首,其中曹植4首、曹丕3首、王粲6首、徐干4首、孔融4首、曹操5首、应玚4首、陈琳4首、阮瑀1首、刘桢2首,与他们现存诗歌篇数的比率分别为4.55%、6.52%、24.00%、44.44%、50.00%、20.00%、66.67%、100.00%、8.33%、10.00%,曹植最低排第十位。
《古诗十九首》单篇与三曹七子诗歌运用相同语汇语句重复的次数达10次以上的,最高的是《行行重行行》23次,其中曹植8次、曹丕4次、曹操2次、徐干6次,孔融、王粲、刘桢各1次,与他们现存诗歌篇数的比率分别为9.09%、8.70%、8.00%、66.67%、12.50%、4.00%、5.00%,曹植排第三位。其次是《明月何皎皎》22次,其中曹丕8次、刘桢4次、阮瑀3次、王粲3次、陈琳2次,孔融、应玚各1次,曹植、曹操和徐干没有,排名最低。其三是《西北有高楼》16次,其中曹植9次、曹丕2次、刘桢2次,曹操、徐干、应玚各1次,与他们现存诗歌篇数的比率分别为10.23%、4.35%、10.00%、4.00%、11.11%、16.67%,曹植排第三位。其四是《今日良宴会》和《青青陵上柏》皆为13次,其中前者曹植7次,阮瑀2次,曹操、曹丕、孔融、陈琳各1次,后者曹植5次,徐干、刘桢各2次,曹操、王粲、应玚、陈琳各1次。前者与他们现存诗歌篇数的比率分别为7.95%、16.67%、4.00%、2.17%、12.5%、25.00%,曹植排第四位;后者与他们现存诗歌篇数的比率分别为5.68%、22.22%、10.00%、4.00%、4.00%、8.33%、25.00%,曹植排第五位。其五是《东城高且长》10次,其中曹植4次,曹操、孔融、刘桢各2次,与他们现存诗歌篇数的比率分别为4.55%、8.00%、25.00%、10.00%,曹植排名最低。
第四,三曹七子单人诗歌与《古诗十九首》单篇所用相同语汇语句重复次数最高的(以2次以上为基点)与其现存诗歌数量的比率。曹植的诗歌和《西北有高楼》重复最高为9次,占其现存诗歌数量的比率为10.23%;曹丕的诗歌和《明月何皎皎》重复最高为8次,占其现存诗歌数量的比率为17.39%;徐干的诗歌和《明月何皎皎》重复最高为6次,占其现存诗歌数量的比率为66.67%;刘桢的诗歌和《明月何皎皎》重复最高为4次,占其现存诗歌数量的比率为20.00%;王粲、阮瑀的诗歌都和《明月何皎皎》重复最高皆为3次,占其现存诗歌数量的比率分别为12.00%、25.00%;曹操的诗歌和《行行重行行》《东城高且长》、孔融的诗歌和《东城高且长》、陈琳的诗歌和《明月何皎皎》重复最高皆是2次,占其现存诗歌数量的比率分别为8.00%、25.00%、50.00%。曹植排第八位。
第五,三曹七子每人诗歌中单篇与《古诗十九首》所用相同语汇语句重复2次以上的诗歌数量和其现存诗歌的比率情况。曹植诗歌中单篇与《古诗十九首》所用相同语汇语句重复2次以上的6首,占其现存诗歌的6.82%;曹丕5首,占其现存诗歌的10.87%;曹操3首,占其现存诗歌的12.00%;徐干4首,占其现存诗歌的44.44%;孔融1首,占其现存诗歌的12.50%;王粲2首,占其现存诗歌的8.00%;刘桢2首,占其现存诗歌的10.00%;应玚1首,占其现存诗歌的16.67%;阮瑀2首,占其现存诗歌的16.67%;陈琳1首,占其现存诗歌的25.00%。曹植最低,排第十位。
以上我们从五个方面对建安三曹七子诗歌与《古诗十九首》中相同的语汇语句进行了统计和比较,由第一可以得出:三曹七子的诗歌与《古诗十九首》存在相同的语汇语句是一种普遍现象,而不是像木斋先生所云在曹丕之前只是个别现象,到了曹丕大约10句左右,直到曹植才有了明显飞跃。[1]31由第二至第五可以看出:尽管曹植诗歌中与《古诗十九首》所用相同语汇语句的绝对值远高于建安其他诗人,但由于其现存的诗歌数量也远高于他们现存的诗歌数量,故相对而言与建安其他诗人的诗歌相比,曹植的诗歌与《古诗十九首》所用相同语汇语句的比率是偏低的。可见,不仅木斋先生有关建安三曹七子的诗歌与《古诗十九首》相同词汇语句的统计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准确的,而且即使按照木斋先生依据相同词汇语句的判断标准,我们也得不出《古诗十九首》中的部分作品为曹植所作的结论,反而可能得出《古诗十九首》中的部分作品为曹植之外其他建安诗人所作的结论,故他把《古诗十九首》部分作品的著作权归于曹植的结论也是不能成立的。
内容摘要:内容提要:从语汇语句这一内证视角,通过对《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的重新审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两者存在有相同的语汇语句是一种普遍现象,三曹七子中曹植的诗歌与《古诗十九首》所用相同语汇语句的相对值是偏低的。第三,《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间早于建安三曹七子的诗歌,是建安三曹七子在创作中引用了《古诗十九首》中的语汇语句。二、《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是否为同一创作群体所作的再审视既然从相同语汇语句的角度,我们得不出《古诗十九首》中的部分作品为曹植所作的结论,那么下面我们详细地列举出三曹七子诗歌和《古诗十九首》相同或相似的语句,来审视一下两者是不是由同一创作群体创作的。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曹七子;曹植;创作;语汇语句;现存诗歌;曹丕;群体;著作权;先生 作者简介: 二、《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是否为同一创作群体所作的再审视 既然从相同语汇语句的角度,我们得不出《古诗十九首》中的部分作品为曹植所作的结论,那么下面我们详细地列举出三曹七子诗歌和《古诗十九首》相同或相似的语句,来审视一下两者是不是由同一创作群体创作的。三曹七子诗歌和《古诗十九首》存在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主要有三种情况。 首先,三曹七子诗歌中出现的与《古诗十九首》中一句五字相同的语句。这种情况共有4组。具体为曹植2组:弹筝奋逸响/弹筝奋逸响(《失题诗》),新声妙入神/新声妙入神(《失题诗》);曹丕1组:泪下沾裳衣/不觉泪下沾衣裳(《燕歌行》其一);阮瑀1组:泪下沾裳衣/泪下沾裳衣(《杂诗》)。 其次,三曹七子诗歌中出现的与《古诗十九首》中一句四字相同的语句。这种情况共有19组。具体为曹植4组:驱车策弩马/驱车挥弩马(《驱车篇》),人生寄一世/人生处一世(《赠白马王彪》),慷慨有余哀/慷慨有余音(《弃妇篇》),生年不满百/人生不满百(《游仙》);曹丕3组:人生忽如寄/人生如寄(《善哉行》其一),引领还入房/徒引领兮入房(《寡妇诗》),明月何皎皎/明月皎皎照我床(《燕歌行》其一);曹操1组:中曲正徘徊/中路正徘徊(《苦寒行》);徐干7组:与君生别离/念与君生别(《室思诗》其一),各在天一涯/各在天一方(《室思诗》其一),会面安可知/会合安可知(《为挽舡士与新娶妻别诗》),相去日已远/君去日已远(徐干《室思诗》其二),愿为双鸿鹄/愿为双黄鹄(《为挽舡士与新娶妻别诗》),与君为新婚/与君结新婚(《为挽舡士与新娶妻别诗》),聊厚不为薄/既厚不为薄(《室思诗》其六);孔融1组:浮云蔽白日/浮云翳白日(《临终诗》);王粲2组:但见丘与坟/但见林与丘(《从军诗》其五),愁思当告谁/此愁当告谁(《从军诗》);应玚1组:音响一何悲/音响一何哀(《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 其三,三曹七子诗歌中出现的与《古诗十九首》中一句三字相同或句意相同相似的语句。这种情况共有91组。③曹植有19组,具体分布在《闺情》其一、《送应氏》其一、《送应氏》其二、《浮萍篇》《门有万里客》《七哀诗》《鞞舞歌》其二、《杂诗》其一、《杂诗》其二、《杂诗》其五、《赠白马王彪》《仙人篇》《杂诗》其六、《种葛篇》《闺情》其二、《野田黄雀行》等16首诗歌中;曹丕有22组,具体分布在《杂诗》其一、《杂诗》其二、《见挽船士兄弟辞别诗》、《善哉行》其二、《清河作》《燕歌行》其一、《燕歌行》其二、《于明津作诗》《短歌行》《诗》《猛虎行》等11首诗歌中;曹操有8组,具体分布在《苦寒行》《善哉行》其二、《秋胡行》其二、《短歌行》《善哉行》等5首诗歌中;徐干有9组,具体分布在《室思诗》其一、《室思诗》其二、《室思诗》其三、《室思诗》其四、《为挽舡士与新娶妻别诗》《情诗》等6首诗歌中;孔融有3组,具体分布在《杂诗》其一、《杂诗》其二等2首诗歌中;王粲有9组,具体分布在《杂诗》其一、《七哀诗》其二、《七哀诗》其三、《从军诗》其二、《从军诗》其五、《失题诗》等6首诗歌中;刘桢有10组,具体分布在《赠徐干诗》《赠五官中郎将诗》其二、《赠五官中郎将诗》其三、《赠五官中郎将诗》其四、《赠从弟诗》其三等5首诗歌中;阮瑀有5组,具体分布在《七哀诗》其一、《七哀诗》其二、《怨诗》《杂诗》等4首诗歌中;陈琳有5组,具体分布在《饮马长城窟行》《游览诗》其一、《游览诗》其二、《失题诗》等4首诗歌中;应玚有1组,表现在《斗鸡诗》中。 从以上《古诗十九首》与三曹七子诗歌存在的一句五字相同、一句四字相同、一句三字相同或句意相同相似的三种情况来看,两者语句相同的数量是非常高的,覆盖面是比较大的。如果我们按照《古诗十九首》与三曹七子诗歌之间是否有相同、相似的语句和相同、相似语句的多寡为依据,来判定《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与建安诗歌的作者为同一创作群体,其中部分作品的著作权归属曹植的话,那么就会出现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这与一般情况下诗人创作的常态不符。对于一般的诗人来说,他们创作的不同诗歌可以在语句上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现象,但不会重复率很高,覆盖面这么大。如果同一诗人的不同诗歌作品相同的语句重复率过高、覆盖面过大,那么对于诗人而言是不应该的,也是不正常的,就是包括诗人自己也不会这样做。据笔者有限的了解,就中国诗歌史上有名氏的诗歌创作来看,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如果不同诗歌作品相同的语句重复率过高,覆盖面又过大,那么很可能就是这些诗歌是不同的诗人创作的。 第二,这与三曹七子现存的各自诗作中相同或相似的语句较少的情况不符。我们从前面的统计可以发现,三曹七子诗歌中出现的与《古诗十九首》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在《古诗十九首》中的重复率普遍高,但在其自己诗歌中的重复率普遍低。如曹植的仅有4组:人命若朝霜(《送应氏》其二)/人生忽若寓(《浮萍篇》)/人生不满百(《游仙》),念之令人老(《鞞舞歌》其二)/沈忧令人老(《杂诗》其二),双阙万丈余(《仙人篇》)/飞观百余尺(《杂诗》其六),高台多悲风(《杂诗》其一)/江介多悲风(《杂诗》其五)/高树多悲风(《野田黄雀行》)等;曹丕的仅有3组:忧来思君不敢忘(《燕歌行》其一)/忧令人老(《短歌行》),涕零雨面毁容颜(《燕歌行》其二)/泣下沾罗缨(《于明津作诗》)/不觉泪下沾衣裳(曹丕《燕歌行》其一),行行游且猎(《诗》)/行行至吴会(《杂诗》其二)等;王粲的仅有1组:白露沾衣衿(《七哀诗》其二)/白露沾衣(《失题诗》);刘桢的仅有1组:涕泣洒衣裳(《赠五官中郎将诗》其三)/涕下与衿连(《赠徐干诗》),其中还有不少诗人现存的各自诗作中没有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如果《古诗十九首》与三曹七子的诗歌属于同一个创作群体,他们诗歌中相同或相似语句的重复率应该大体相当,不可能出现这么大的反差。出现这么大反差,那只能说它们不是同一个创作群体的作品。 第三,与建安时期文人诗歌创作的模拟、拟古风气不符。模拟、拟古是中国古代文人创作的主要风气之一。这种风气在汉代辞赋家的创作中就已有明显的表现,至西汉中期以后已演变成为文人创作的一种风尚。东汉末年和建安时期,这种风尚又波及诗歌等创作领域。明代的胡应麟在其《诗薮》中云:“建安以还,人好拟古。自《三百》《十九》、乐府、《铙歌》,靡不嗣述,几于充栋汗牛。”[4]其典型表现就是在文人创作的时候,以前代和当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自己学习的对象和创作的范本。具体而言,就是在立意、篇章布局、语法、句法、词汇、意象、事典等方面进行学习、模仿基础上的创作。其结果就会出现新创作的作品与被模仿作品之间很容易存在词汇语句等方面的相同或相似。曹植作为建安时期的代表作家之一,与其他作家一样也深受时代创作模拟、拟古风气的影响,成为一位善于模拟的作家。对此唐代吴兢在《乐府古题要解》卷下说:曹植“拟《气出唱》为《惟乾》,《对酒行》为《于穆》,《精列行》为《两仪》,《陌上桑》为《望云》,《有所思》为《嗟佳人》,《善哉行》为《日苦短》,《短长歌》为《虾蛆》,《出东门》为《惟汉》,《苦寒行》为《吁嗟》,《饮马长城窟》为《扶桑嗟生》,《豫章行》为《穷达》,《薤露行》为《天地》,《秋胡行》为《在昔》,《妾薄命》为《日月》,《齐吟行》为《美女》,《泰山梁父吟》为《八方》等篇。”[5]被曹植模拟的乐府作品和他所创作的乐府作品,两者也存在着词汇语句上的相似性,那么是否我们就可以判定被曹植所模拟的乐府作品也是曹植所作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三曹七子的诗歌与《古诗十九首》出现的大量相同或相似的语句,是和该期文人创作中盛行的模拟、拟古之风密切相关的。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以《古诗十九首》与三曹七子诗歌之间是否有相同、相似的语句和相同、相似语句的多寡为依据,来判定其著作权的归属,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所以,我们由此可以推断,在没有发现新的可靠证据之前,《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与建安诗歌的作者不是同一创作群体,也不能把其中部分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于曹植。 三、相同的语汇语句:建安诗人引用《古诗十九首》的结果 既然《古诗十九首》与三曹七子诗歌不是同一创作群体创作的,两者的著作权应该归属于两个不同的创作群体。那么从它们出现的大量相同语汇语句来看,《古诗十九首》与三曹七子诗歌的关系到底如何呢?我们认为两者的关系只有两种情况:一是《古诗十九首》早于三曹七子的诗歌,三曹七子在创作中引用了《古诗十九首》中的语汇语句。二是三曹七子的诗歌早于《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在创作中引用了三曹七子诗歌中的语汇语句。现在问题的关键在于两者在创作的时间上究竟谁先谁后、谁引用了谁的语汇语句。我们的结论是《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间早于三曹七子的诗歌,是三曹七子在创作中引用了《古诗十九首》中的语汇语句。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诗歌史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而言,我国古典诗歌经历了从无名氏创作到有名氏创作的转化。钱志熙先生在《从群体诗学到个体诗学——前期诗史发展的一种基本规律》一文中对此有比较深刻的论述。他说:“从人类诗歌发展史来讲,群体诗学的成熟早于个体诗学。”“就我国诗史来讲,从上古到两汉,是群体诗学为主流的发展时代,而从魏晋以下,则是个体诗学为主流的发展时代。”“新兴的五言诗从无名氏创作向有名氏的诗人的转化,正是个体诗学成立的一个标志。”[6]建安时期就是这样一个时代。因为诗歌为个人所有成为建安时期诗人普遍的自觉的意识。钱志熙先生的论述,不仅总结出了我国古代诗歌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而且与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的实际相符合。按照这种发展规律来衡量,《古诗十九首》应该产生于三曹七子的诗歌之前。 第二,从《古诗十九首》和三曹七子诗歌中相同的语汇语句来看,三曹七子诗歌的概括性更强、文人色彩更浓。概括性更强的,如曹操《苦寒行》中的“行行日已远”,与《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的“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远”的语汇语句有相同之处,我们明显地可以看出前者是对后两句的概括,但就表达的意义而言不仅毫不逊色,反而收到了辞约义丰的效果。与此相近的还有刘桢《赠五官中郎将》其四中的“明月照缇幕”和《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中的“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曹植《杂诗》其五中的“弦急悲声发”和《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中的“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曹丕《燕歌行》中的“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和《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等,皆是前者过对后者的概括。文人色彩更浓的,如王粲《从军行》其五中的“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和《古诗十九首·去者日以疏》中的“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前者与后者相比,不管就字面的表层意义还是蕴含的深层意义应该说都是一致的。但前者却抓住了生活中富有典型意义的意象“烟火”,而且“林与丘”比“丘与坟”更能引发读者的想象。这样,“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比“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无疑就显得蕴藉,文人化的程度更高,文人色彩更浓。其他如应玚《别诗》其一中的“悠悠涉千里,未知何时旋”和《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中的“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远适万里道,归来未有由”和《古诗十九首·去者日以疏》中的“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以及阮瑀《杂诗》中的“揽衣久踯躅,上观心与房”和《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中的“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等,也可作如是观。 第三,从《古诗十九首》与三曹七子诗歌中相同的语汇语句所展现的诗意和诗境来看,建安三曹七子诗歌中存在着一首诗歌的诗意与诗境统合《古诗十九首》中两篇诗意与诗境的现象。如曹植的《七哀诗》,就整体所表现的诗意与诗境来说,兼有《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的语意和《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的诗境。《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是一首思妇诗,诗的主人公是站在楼头的美女,诗开头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盎然的春景:园外河畔,草色青青,绵绵无尽;园中垂柳,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这盎然无限的春色燃起了她重逢的希望,撩拨着她青春的情思。所以她才用心打扮,红妆艳服,独上高楼,引颈远望。正如马茂元、赵昌平先生所云:诗境“自然由远而近,从园外草色,收束到园内柳烟,更汇集到一点,园中心那高高楼头。自然界的青春,为少妇的青春作陪衬;青草碧柳为艳艳红妆作陪衬,美到了极至。而唯其太美,所以篇末那突发的悲声才分外感人,也只是读诗至此,方能进一步悟到,开首那充满生命活力的草树,早已抹上了少妇那梦想般的哀愁。”[7]《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是一首表达知己难遇之悲的诗作。作者借假托的“高楼”之境、弹出“弦歌声”的人这种传统的佳人不遇之悲来抒发作者自己政治上的失意之情。曹植的《七哀诗》从表面上看,是一首闺怨诗。诗作开篇就给我们描摹了一幅凄婉之境:明月皎皎,照耀高楼,月光流动,徘徊不止;楼上思妇,被愁悲缠绕,哀叹连连。接着以第一人称写思妇自述,情辞委婉,哀怨悱恻。但细细品味,此诗又不单单是一首闺怨诗,它还寄托着诗人特殊政治处境的深沉忧伤,借闺怨之体来抒发自己政治上的不遇之悲,将闺怨与讽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说,此诗诗境融合了《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的语意和《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的诗境。朱自清先生在解释《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时云:“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言是客子妻;君行逾十年,贱妾常独栖。’这正是化用本篇语意。”[8]14在解释《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时又云:“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似乎也多少袭用《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的意境,那高楼上也是个女人。”[8]25另外,曹丕的《折杨柳行》与《古诗十九首》中的《驱车上东门》《生年不满百》也存在着前诗作兼有后两首诗诗意的情况。对此,马茂元先生云:“除了本篇(《驱车上东门》)的‘服食求神仙’而外,《生年不满百》里也有‘仙人王子乔’的话,又曹丕有《折杨柳行》一篇,诗云:西山亦何高,高高殊无技。……除了最后归结到‘圣道’而外,全篇用意与这诗的‘服食’句大略相同,对‘得妄传’的‘愚夫’,更是慨乎其言之。”[8]129-130这种情况也为我们认为《古诗十九首》产生于三曹七子的诗歌之前提供了不容忽视的证据。 从语汇语句这一内证视角,通过我们对《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的重新审视,可以总结如下:首先,两者存在有相同的语汇语句是一种普遍现象,相对而言三曹七子中曹植与《古诗十九首》所用相同语汇语句的相对值是比较低的,木斋先生的统计是不全面、不准确的。其次,以两者之间是否有相同、相似的语句和相同、相似语句的多寡为依据,来判定其著作权的归属,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因为这不仅与一般诗人创作的常态不符,也与三曹七子现存的各自诗作中相同或相似的语句较少的情况不符,与建安时期文人诗歌创作的模拟、拟古风气不符。这不但得不出两者为同一创作群体或同一作者所作的结论,反而说明两者的作者不属于同一创作群体。其三,从诗歌史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及《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中出现相同语汇语句的概括性、文人色彩及其所展现的诗意与诗境来看,《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间应早于三曹七子的诗歌,是三曹七子在创作中引用了《古诗十九首》中的语汇语句。所以,木斋先生所云“在曹操的诗作中,还基本上没有十九首的痕迹;七子中只有少数诗人的少量作品中出现与十九首相似的个别语句;曹丕开始出现十余句左右与十九首相似的语句,而到了曹植的诗中,则出现三十余句与十九首、苏李诗的相似、相同诗句,特别是出现汉魏之际由曹植才开始在诗歌中使用的语汇达到十二个之多,这个事实,基本可以说明,十九首中的部分作品,其作者就应该是曹植”[1]30的结论是值得商榷的,也是不能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