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朱景冬,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伊莎贝尔•阿连德(IsabelAllende,1942-),智利女作家,生于秘鲁首都利马,当时其父托马斯•阿连德在那里任智利驻秘鲁外交官。由于父母离异,她三岁时随母回国,住在外祖母家。外祖母会讲神话故事,使幼年的伊莎贝尔受到早期的文学熏陶。舅父家里有颇为丰富的藏书,她从八岁起读了不少欧美作家的文学名著,丰富了她的文学知识。
后来母亲改嫁,继父也是外交官。伊莎贝尔曾随继父去拉美、欧洲和中东一些国家,异国他乡的世态风情给她留下美好的印象。十五岁时回国,第二年在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驻智利机构担任秘书。从十七岁起涉足新闻界,到过许多拉美国家,写过一些关于拉美国家的社会问题和重要事件的报道。1973年9月,皮诺切特发动军事政变,以阿连德为首的民主政权被推翻,举国陷入白色恐怖,成千上万的智利人离开祖国,伊莎贝尔一家也被迫流亡委内瑞拉。她在那里怀着忧虑,艰难地度日,“能干什么就干什么”。痛苦的人生经历,特别是流亡生活,使她感到心中压着好多东西,有很多话拥塞在心头,使她感到窒息,需要用某种办法加以排解。于是她开始写作。1975年发表长篇处女作《七镜之家》,跻身文坛。
1982年,伊莎贝尔出版第二部长篇小说《幽灵之家》。小说以庄园主埃斯特万•特鲁埃瓦的沉浮为主线,描述了两个大家族四代人的恩怨纠葛,反映了某个拉美国家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物在复杂多变的政治风云中的经历,象征地再现了当代拉美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主要人物特鲁埃瓦是个十足的个人主义者。他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北方开采金矿,振兴中央谷地的落后农村,获得巨大成功。随着事业的发达,他变得愈来愈自信,愈来愈专横,愈来愈暴戾。为了维护既得利益,他不准雇工反抗,反对社会进步,政治上极端保守。在家庭生活方面,他同样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专制家长。但是多行不义必自毙。特鲁埃瓦机关算尽,精力耗光,最后成了政治斗争的可悲牺牲品。其亲人,有的惨遭暗杀,有的流亡国外,有的身陷囹圄,他自己也疾病缠身,孤苦伶仔地打发残生。这个人物的原型,实际上是作者的外祖父,他是个非常特别的人,思想守旧、自私,动不动就发脾气,但作者很爱他。在他年届百岁,即将告别人世之时,伊莎贝尔在外地给他写了一封长信,其中包括他的全部回忆,他的一生,他的时代,他在人间留下的足迹。这就是《幽灵之家》的雏形。小说中的克拉拉则是她的外祖母,阿尔芭就是她自己。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她的一部家史。小说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对党派斗争、学生运动、总统竞选、土地改革、社会动乱、军事政变等社会政治事件的描述,也有对宗教礼仪、社交活动、家庭生活等的描写。小说中出现的人物相当多,除了主人公的亲人、亲戚、朋友外,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六十个以上,其中有总统、部长、议员、政党领袖、工会领导、将军、中级军官、地主、士兵、农民以及老鸨、妓女等等,三教九流,无所不有。这些人物在社会舞台上,在激烈的政治斗争或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演出了一幕幕或可歌可泣或可悲可叹的戏剧。
在艺术上,小说出色地塑造了主人公埃斯特万•特鲁埃瓦的人物形象。他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事业心,所以取得了成功;但是他的为人却又那么自私、专横,所以受到唾弃。其他人物的性格也很鲜明:具有特异功能的外祖母克拉拉,勤劳温顺、多愁善感的女儿布兰卡,聪明伶俐的外孙女阿尔芭,敦厚善良的歌手佩德罗•加西亚第三,言谈慷慨激昂的米格尔,舍己救人的医生海梅,以及平易近人、公而忘私的共和国总统等,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此外,小说运用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也比较典型。比如老夫人克拉拉能破译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信息,能猜出各种不同的事情,知道别人的心思,知道老天会不会下雨,手脚不动就能让物件移动,并能通过三条腿的桌子和幽灵交谈:敲两下表示“是”,敲三下表示“否”。她梦见父母死了,母亲没有了脑袋,果然如此,警察带着警犬找了两天都没找到,她居然在远离出事地点很远的灌木丛里找到了。再如默拉三姐妹通过会道门的秘密渠道知道世上有个克拉拉,双方通过心灵感应接上头,发现她们是亲姐妹,便每周五聚会,呼神唤鬼,传递精神力量。如此等等。这些魔幻描写,既刻画了人物性格,又巧妙地反映了拉美的文化和拉美人的思想观念。
1984年,伊莎贝尔出版第三部长篇小说《爱情与阴影》。小说写一个农家女的不幸遭遇和一对热恋的青年男女的故事。村女埃万赫利娜患了癫痫病,发作时颤抖不止,无医无药能够救治。中尉拉米雷斯认为这是妖魔作怪,派人将她抓来打死。女记者伊雷内把军方的暴行披露报端,举国为之哗然。但是几天后女记者被冷枪击伤,昏死过去。几个武装人员还抄了她的家和杂志社。为了躲避敌人的迫害,未等完全复原伊雷内就和男友化装离开了祖国。小说以大量令人信服的事实谴责了政变当局对平民百姓犯下的罪行,反映了政变后智利的社会现实。
在表现手法上,小说具有许多特点,如内心独白、电影闪回、时空变换、在激烈的政治斗争环境中塑造人物形象等。但更突出的特点是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如在描写宪警拉米雷斯抓捕埃万赫利娜时,这个身患疾病的孱弱女子居然能对中尉猛击一拳把他打倒,并揪住他的衣领把他提到门外,扔在院里。她竟有如此惊人的力量和勇气,令人难以置信。还是这个女子,她的病发作时墙壁会颤动,房舍会摇晃,餐具会跳动,家禽表现异常,狗会凄惨地吠叫,天上会落下一阵看不见的石雨并使家具震动不停。
伊莎贝尔1987年出版第四部长篇小说《埃娃•卢娜》。主人公是一个私生子,十二岁时母亲去世,成为浪迹街头的孤儿。她出入红灯区,受尽人间酸苦。后来认识一位作家兼摄影师,为拍摄游击队袭击丛林监狱营救战友的战斗,她和另一青年深入游击队驻地,经过充分的准备,他们终于大功告成,凯旋而归。埃娃•卢娜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想象开始写电视小说,录制电视剧,成为一名作家。小说以双线并行、互相交叉的结构,以一个个或缠绵或荒诞、或惊险或滑稽的故事和一系列形形色色、富有个性的人物,反映了本世纪中期智利和拉美政治风云的变幻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1991年,伊莎贝尔出版第五部长篇小说《无限的计划》。小说写的是主人公格雷戈里•里夫斯的坎坷一生及其家庭的故事。幼年他和父亲驾一辆旧卡车流浪四方。因父患病而在洛杉矶东部的墨西哥人聚居区定居。父亲死后他自谋生计:擦皮鞋、当脚夫。成年后在朋友帮助下上了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和律师资格。后因不满家庭环境而奔赴越南战场,战争和密林像人间地狱,使他经受一次精神危机。回国后当了律师,上升为中产阶级。他一生饱经磨难和冒险,心头燃着生与死、爱与恨的火焰。他是一个打着现代社会和时代烙印的人物。以这个人物为中心,小说还描写了其他许多人物。如性格热情勇敢、充满幻想的卡门,理想主义者塞勒斯,怀疑论者杜瓦内,女权主义者琼加,江湖医生奥尔加和里夫斯的父亲卡尔斯等。“无限的计划”指卡尔斯的宗教信仰,按照这种信仰,人和事物都划分为等级,他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是天意和神谕的宣传者和贯彻者。小说采用文献式的现实主义,使用的是报告文学的语言,人物心理描写细腻,历史事件描述详尽。
伊莎贝尔的作品还有短篇小说集《埃娃•卢娜的故事》(1990)、《潘奇塔奶奶》(1974)、《母鼠和公鼠》(1974),回忆录《保拉》(1994)和杂文集《阿佛洛狄忒》(1997);长篇小说《幸运的女儿》(1999,此作以十九世纪美国西部的淘金热为背景,描写一个姑娘为了爱情从智利前往加利福尼亚的艰苦而漫长的旅行,表现了女性的坚强和对爱情的忠贞)。新世纪伊始,伊莎贝尔即出版长篇小说《深棕色照片》(2000),其后又推出《野兽的城市》(2002)、《金龙王国》(2003)、《小森林的矮人》﹙2004)、《我心中的伊内斯》(2006)和《海底岛》(2009)等长篇小说。
责任编辑:张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