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瑰宝。关于钱文忠三字经来了解下!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画外音】《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成书大约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三字经》一经问世,即广为流传,实际上成为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而在和《百家姓》、《千字文》合称的“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经》被尊称为“经”。为什么这样一本小书被历代人们奉为经典?钱文忠教授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解读这部传统启蒙经典?在看似简单易懂的字句背后,都包含着什么样的深意?而对于今天的人们,《三字经》还有着什么样的启发意义呢?请听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系列第一集。
【正文】今天每到开学的时候,我们都会看见就很多可爱的孩子,背着一个很大的书包,里边装满了各种各样的课本,沉甸甸的一个书包。这个课本分门别类,语文、数学、外语,印刷精良,由国家教育部门统一编纂,统一发放,这是现代的孩子。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在传统的中国,孩子们用什么东西来作教科书呢?用什么样的教科书来启蒙呢?毫无疑问当然是有的。只不过当时没有一种政府统一安排的教科书。启蒙的,没有。而到了中国宋朝以后,突然出现了一部《三字经》,来历不明。
[字幕:《三字经》——宋朝启蒙读物。]
【正文】为什么说它来历不明呢?我们连它的作者是谁都不怎么知道。而这部书《三字经》从宋朝开始一直到今天,流传不绝。这部书有什么特点呢?从内容到形式它都有自己的特点:从形式上看,《三字经》嘛,三个字一句,三个字一句,琅琅上口,非常容易记诵,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在中国宋朝以后流行的像这种传统的启蒙书里边,我们一般知道叫“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字幕:《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统称“三百千”。]
【正文】这都是孩子启蒙读物。那这里边,大家一听这个排列,“三百千”,马上会有一个感觉,为什么这个三字称经呢?为什么《百家姓》不叫《百家姓经》呢?为什么《千字文》不叫《千字经》呢?那就彰显了《三字经》的重要性。在我们传统文化当中,把一部书称为经,那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一种地位和荣誉。《三字经》就是这么重要的一部传统的启蒙经典。
也许大家会说,既然是给儿童看的书,那它一定很简单了,有什么值得讲的呢?错了,这个看法。《三字经》的确非常简明扼要,但是也正因为它简明扼要,它以最简洁明快的方式凝聚了最深厚的文化传统。所以我们必须用心去阅读,用心去体会,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三字经》所要传达给我们的一种文化信息;我们才能理解《三字经》为什么能够流传到今天;我们才能够理解《三字经》对于今天我们这些中国人来讲,特别是今天我们这些还在学习过程当中的孩子们来讲,有什么不可替代的意义。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字经》。
【画外音】为什么一本儿童启蒙读物,一个儿童识字课本被大家尊称为《三字经》?在看似简单易懂的文字背后都包含着什么样的深意?而钱文忠教授又会对传统经典《三字经》做出什么样的解读呢?
[字幕: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正文】人之初,人出生的时候;性本善,天性本来就是善良的。
就在这么冒死简单的六个字背后,就有非常丰富的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讲的是一个人性论的问题,也就是说,人性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的本性究竟是善良的还是恶的?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化传统都绕不开人性论的问题。因为无论如何我们必须首先认识我们自己,认识人。在中国传统当中,关于人性论的讨论非常地丰富多彩。在先秦的时候,就儒家传统当中就有三派说法:一派,孔子的说法,([字幕:孔子])我们后面还会讲到。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说法是什么呢?就是接着《三字经》的后六个字:性相近,习相远。什么意思呢?孔子认为人的本性差距并不太大,由于后天的熏染,环境的影响,会变得差别越来越大。本性相距并不远,这时孔子的说法。换句话说,孔子并没有告诉我们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孔子置而不论,留个悬念。荀子,[字幕:荀子]也是儒家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家。荀子甚至和法家有好多关系。荀子的看法是什么呢?人之初,性本恶。人的天性本来是恶的。这是荀子的看法。这个看法比较容易得到我们的理解。这不难啊!因为我们看一个小孩子生下来,呱呱落地,他饿了他要吃奶,他会管母亲很劳累吗?他会管母亲有没有奶汁吗?他会考虑母亲是不是在生病吗?不会的,他非要吃奶。而如果有几个孩子的话,可能几个孩子争先恐后地要求吃奶,那人的本性从这个角度来看谈不上善良,对吧?那么,人之初,性本善究竟是谁的思想呢?是孟子一派的思想,亚圣孟子。[字幕:孟子。]孟子这一派的思想家,儒家的思想家是认为人之初,性本善的。大家不要小看,关于人性善恶的这种分野,实际上中西文化就在这里开始了不同的发展轨道。我们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说明这个问题:在西方的文化传统当中,它认为每个人都是有罪的,人都有原罪,只有上帝是无罪的。那也就是说,人之初,性本恶。正因为每个人都是有罪的,所以我谁都不能相信,我不能相信你,我不能把,从管理上,社会管理运作上来讲,我不能把所有的权力交给某几个人,我不放心,因为谁都是有毛病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把管理的权力,运作的权力予以分散,相互监督,彼此独立。我创设出一套严格的制度来限制你。西方的文化传统就这样发展下来。而中国的文化传统的主流就是接着《三字经》开始的六个字,也就是说接着孟子的思想走了下来。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相信每个人天性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觉悟,所谓满街都是圣人,人人皆可为尧舜,那还需要制度吗?每个人都是自觉的嘛。每个人都知道不要横穿马路啊,不要在红灯的时候横穿马路啊,每个人都应该知道不要随地吐痰,每个人都应该知道不要去损害别人的利益啊,那主要应该是教育他,去引导他,去培养他,而不是用制度去规范他。所以千万不要小看这六个字,这六个字里边的精义非常非常深。
【画外音】即使在中国儒家学派的内部,对于人性是善是恶的看法也并不统一,就有性善,性恶,有善有恶三种说法,而争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这充分说明了人性问题的复杂。孟子以充分的理由来证明他的性善论观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四心说”。那么钱文忠教授对于“性本善”又是怎么看的呢?
【正文】孟子何以断定“人之初,性本善”呢?孟子这么说有什么理由呢?作为一个大思想家,孟子当然不会信口胡说。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自然有他的道理。在《孟子》当中,他说人要有四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字幕: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