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读史书是不够的,还要同时参考实录、十通、帝王起居注、历代奏议等具体的史料,就可以通晓古今,好象亲眼看见一样,也就不会以偏概全了。这里虽然只提到了实录,我们要由此联想到其他的相关史料。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前 面已经讲到,读历史要注意史料的可靠性,前朝的历史都是后朝人编定的,是否靠得住大成问题。现代史更成问题,董希文的一张“开国大典”油画,本来再现的是 十月一日新中国成立的历史瞬间,但是57年画面上将高岗抠下去,67年又将刘少奇抠下去,80年代又全部再复原回来,这哪里还是历史。所以孟子才说:“尽 信书(尚书),不如无书”。
仅读史书是不够的,还要同时参考实录、十通、帝王起居注、历代奏议等具体的史料,就可以通晓古今,好象亲眼看见一样,也就不会以偏概全了。这里虽然只提到了实录,我们要由此联想到其他的相关史料。
实录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大事记,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实录,按时间顺序概括地记述了本朝发生的大事件,以及帝王参加活动的情况。最早的实录就是写《千字文》的周兴嗣记述的梁武帝的《梁皇实录》。现在保留最完整的是《明实录》和《清实录》。
此 外尚有三通,是古人学习历史的必读书,就是唐杜佑的《通典》、宋郑樵的《通志》、元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三通记述史实的体例各不相同,使我们得以从不同 的角度,多方位的了解历史。以后又有了《续通典》《续通志》《续通考》,但只续到明朝。清代人又编了《清通典》《清通志》《清通考》,合称九通,再加上 《续清通考》就是十通书,在史学上是极为重要的。
历朝的奏议,相当于现代报纸的社论,在当时是由大臣们提出的建议和报告。为什么要提出建议呢?因 为要奏议的事情一定有问题,否则就不会再提出建议了。帝王起居注,专门记录了帝王每天的衣食起居,参加的各种活动和会见的客人,以及相关的主题与结论,一 条一款,不厌其详。今天清宫皇史宬里收藏有清代十位皇帝完整的起居注,从每日的食谱到戏单,为我们了解具体的历史事件提供了可靠可考的史料。由此可见,绝 对不能只读历史,一定还要参考求其他的资料,才可以了解历史的全貌,避免以偏概全。
这样一来,历史就变得很繁杂了,哪里还读得过来呢?因 此我们读历史一定要有次序,知道以何种史学著作为主,知道先读什么后读什么。中国的史书主要分为通史和国史,通史是从头讲到尾,国史只讲一个朝代。通史当 然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最好,它上接《左传》下至五代,记述了宋以前1360多年的历史。但因其分量太大,朱熹又著了《通鉴纲目》,清末流行的《御批通 鉴辑览》和《纲鉴易知录》都是很好的简化通史课本,现代著的史书能否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就很难说了。
从著书顺序上看,《史记》是记传体的通史,《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是国史,这四部书写得最好,不但文理文采好、记述的事实清楚,内容也最为精要恰当,能把这四部史书读懂了,记述历史事件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脉络与方法就掌握了,二十四史也就一脉相承的自然顺下来了。
南怀老认为,我们读历史要注意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无法解决的两个的问题:一是统治阶级的治权,一是学术思想的权威。前者是古今中外帝王的大业,孟子称 为“人爵”;后者是古今圣贤的千秋大业,孟子称为“天爵”。它虽然不能像帝王的治权那样煊赫一时,却拥有思想的威权和永久的价值,可以在无形中左右历史发 展的趋势,孔子也因此被尊为“素王”。如果以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的观点分判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的确是五百年一个周期。
第一个五百年是周代文化阶段,大约在公元前1115年至1079年,从周公的学术思想开始。因为周公整理了西周以前的中国文化,集上古文化之大成。而孔子的学术思想,是“祖述尧舜,宪法文武”,推崇“郁郁乎文哉”的周代文化,因此探寻儒家学术思想的渊源,必然追溯到周公。
第二个五百年是孔孟思想阶段,大约始于公元前571年至545年,这是孔孟思想的兴起阶段。孔子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 (公元前372年)。由此经列国,至秦汉,直至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术思想才正式占主导地位,正如司马迁所说:“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 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
第三个五百年是自东汉末年三国之际,佛教传入以后,儒释道三家文化思想的大碰撞、大交变阶段。第四个五百年是隋唐 文化阶段,儒释道文化由大交变到大融合,特别是文中子融会儒释道三家学术思想,影响初唐的文化思想颇深,为盛唐的文化鼎盛奠定了基础。第五个五百年是宋儒 的理学阶段,出现了理学五大儒,他们的学术思想替代了隋唐时期禅宗五家宗派的盛势。第六个五百年是王守仁理学的权威时期,第七个五百年是清代的经学与理学 阶段,提倡朴学务实,经世济用的事功学问,鼓吹民族正气与良知,直接影响到辛亥革命和后世的建国方略。
时至今日,我们的历史文化与学术思想又遭遇 到前所未有的巨变,中西文化思想的大碰撞,使我们吃尽了苦头,所以传统文化与学术思想又在复活,必将重现于世,形成新时代的文化精神。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以来,五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记住宋儒张载的名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 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