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外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相传这是由才高八斗的曹植所做的《七步诗》,是对于急于迫害自己的兄长曹丕的质问,也是他们之间真实关系的写照。为什么亲兄弟都会有这么大的差距?他们的另外两个兄弟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钱文忠:曹操还有一个儿子叫曹彰,外号黄须儿,就他这个头发胡子可能都是黄的,非常骠悍,这个人在史籍上没有留下过他好写诗的记载,只留下过他力大无穷、武艺精湛,他射箭百步穿杨,能够射中百米以外的一根头发丝,而力气大到什么地步呢?有一次曹彰很有意思,有一次不知道怎么跟老虎打起来了,他跟老虎打架,他把老虎的尾巴缠在自己的胳膊上,这老虎就动不了了,老虎没他的劲儿大,他把老虎扽住了。又有一次,据说这曹彰呢去找一个象打架,他估计跟人打实在不过瘾,都打不过他,他过去把那象给摁在地上,那象也动不了,所以曹操在战争当中,比如他见到马超那个时候,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时候,曹操就哀叹,咳,假如我这个儿子曹彰在此,有你马超什么事?可见曹彰的性格就是勇武骠悍,傻不楞登,他没有什么心机。曹操还有个儿子,曹冲,这是中国著名的神童啊,曹冲称象是个很有名的故事,史籍上记载,说当时孙权为了讨好曹操,就送了一头象给曹操,大象,当时的中原地带象很少,看到这么一庞然大物,曹操就带着手下的群臣,将领,都琢磨说,这象有多重?那怎么称?哪儿去找那么大的秤啊?没有,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这象有多重,曹冲那时候还不到十岁,就在旁边说,哎,这有什么难的,来来,开条船过来撑条船来,把这个象搁到船上,那么船不就沉下去了吗?我在船边划一道线,再把这个象给牵出来,接下来我就有办法知道这个象有多重。他怎么做呢?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往上搬石头,一块块石头往上搬,看这个船,哎,刻得这道线又到了,我就称称石头多重,这像不就有多重了吗?这是利用的排水量的原理嘛。还有一种说法更聪明了,曹冲就叫人一桶桶往船上倒水,也倒到这么高,那我倒进去几桶水,每桶水几斤,我不就知道了吗?这个故事我想说明的是同样是曹操的儿子,四个儿子,天性差距就很大,完全不像兄弟。所以我们对“人之初,性本善”这六个字是不是可以打个小小的问号?但是我想,“人之初,性本善”这六个字,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和期望,如果这么去理解它,我想是比较稳妥的。
[画外音]一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这也是一种社会现实。如果说天性是由先天决定,是无法改变的话,那么接下来《三字经》又传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呢?
钱文忠:“人之初,性本善”是孟子的思想,接下来“性相近,习相远”,就是孔子的思想,这比较符合孔子的思想,但跟前面那六个字是有点矛盾的,大家发现了吗?你既然“人之初,性本善”,那怎么后来又变成“性相近”了呢?对吧,但后面六个字就是“性相近,习相远”,人的本性本来差距并不远,“习”在这里不是学习的意思,是熏染的意思,受影响,被熏染,被污染的意思。本性本来差距并不远,但是因为后天你受到环境的影响,受到各种各样外部环境的熏染,差距越来越大。用这个话去解释我前面讲的这个故事,也是可以成立的,也许曹植、曹丕、曹彰,曹冲小时候,三个月的时候,大家都差不多,但是由于后来成长的经历不同,环境不同,差距越来越大,也是可以解释的。在这方面我们千万要注意,古人是非常重视后天的环境的,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也有。我老家是无锡的,无锡下来有一个县,现在也是一个市叫宜兴,也是很有名的,陶都,出紫砂,当地当然出了很多很有名的人,但是其中有一个人恐怕是最有名的,周处,晋朝的周处,这个人天性善良,天性不坏的,蛮好的一个人,但是由于从小父母双亡,就没有人去教育他,没有人去引导他,没有人给他上规矩,慢慢地就瞎混,在周围瞎混,受到了这种不好的风气的熏染、影响,长大了以后啊,变了一个非常粗鲁、暴躁、野蛮的人,就动不动跟人打架,打得人家头破血流,满地找牙,他力气很大,那么这么一来,周围的人见了周处就躲,都惹不起我还躲得起,谁愿意被你打啊?周处自己不知道,因为他没有羞恶之心,没有是非之心,这个心被遮掩掉了。有一天呢,他突然发现,哎,怎么谁见我都躲啊?他就去问一个老者,一个长者,一个老爷爷,那就明他天性不坏,他对老人还是尊重的,他就去问这个老爷爷,“老人家,为什么乡邻啊,邻居啊,乡亲啊见了我都躲呢”?他没有上去把老爷爷也打一顿,他没有,他是比较尊敬地问老人家,这就反映出他天性不错,老人家理都不理,说你不知道啊,周处,我们这边有三害啊,周处说“哪三害?说来听听”,第一,前面山里出了一只猛虎,经常下来吃人吃家畜,这是一害,害得大家鸡犬不宁。第二,你看,村前面的河里有一条蛟龙,那基本上就是大水蛇了,一种蛇,恶蛇,谁都不敢游泳,不敢下河捕鱼,不敢游过河去。周处说,这不才两个吗?三害,还有一害呢?那老人家说,就是你周处。周处这一下,他天性好,他一下子觉得,哎哟,原来我那么坏了已经,我原来我觉得挺好的一个人啊,我也知道尊敬老人,怎么一下子乡亲把我当一大害啊?幡然醒悟。在传说当中,周处上山杀掉了这个老虎,为民除害,下水潜到河里斩杀了这个蛟龙,为民除害,而自己从此良心发现,本性善良的天性发现,彰显出来,从此一路上进,奋发前进,后来还当了很大的官,为老百姓做了好多的好事,在历史上留下了非常好的名声,周处的墓还在。
[画外音]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这就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那么,怎么样才能保证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三字经》会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方法呢?“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钱文忠:《三字经》接下来讲的是“苟不教,性乃迁”,什么意思啊?如果不去教育,如果不接受教育,这个教可以理解成两方面,如果不去教育他,或者人不接受教育的话,“性乃迁”,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变迁,你的人的本性坏的东西就会生发出来。周处,前面周处这个故事,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苟不教,性乃迁嘛。而“教之道,贵以专”,教育的道,根本大道,最重要的是什么?最珍贵的是什么?专一,在《三字经》里,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必须一心一意地去经历。在历史上,我们也可以找到很多的故事来说明《三字经》的这一点。我们知道,明朝著名的一个书画家唐伯虎唐寅,当然恐怕现在好多人知道唐伯虎还是因为周星驰,因为有《唐伯虎点秋香》,大家都知道,那在历史上的唐伯虎是和沈周、文征明、仇英并列为“明四家”,了不起的才子,风流才子,大画家。唐伯虎从小生活在一个小康之家,从小就有绘画的天才,天性很好,不错,有天赋,很早啊,这个绘画就小有名声,所以当地的富豪之家,经常把小唐伯虎请去作画,那唐伯虎当然有点沾沾自喜,少年成名,风流倜傥,但是唐伯虎的母亲,很了不起的一位女性,就觉得你这样浅尝辄止,稍有一点点成就就满足,你不行,你必须专心致志,好好给我去这几年画,把绘画艺术给钻透了。那么母亲就跟唐伯虎讲了,沈周那个时候已经成名了,大画家,就住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我给你理好包裹,理好行李,你,当然妈妈不舍得,但是为了你的前途,你去跟沈周学画。那唐伯虎也很高兴,反正离家也不远,就背着妈妈给他准备的行李,高高兴兴的去拜沈周为师。到了沈周那里,稍微学了几年,一两年吧,唐伯虎发现,哎,自己很不错嘛,再看看老师的画,也不见得比我强到哪里去,我这也很不错,又开始动了这个脑筋,又不太专心。想回家,想家了,我想回家,沈周看出了唐伯虎的心理活动,也没怎么想,就通知自己的太太,也就是唐伯虎的师母,说准备一桌饭菜,送送唐伯虎,让他出师吧,让他回去吧,不用再学了,他不是觉得不错吗?做完了这桌饭菜,就把这个饭菜送到院子里一间独立的房子里,这间房子呢,唐伯虎从来没去过。
[画外音]这到底是一间什么样的房子?为什么老师从来不让唐伯虎到这里来呢?而唐伯虎的这次经历,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