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说但还不说,还有很多,因为想写歌。
其实,我一直是音盲,没有音乐感,大学时选择过音乐基础和歌剧,只是为了消除识字,效果还不理想。 和很多中文学生一样,我对歌词很感兴趣。 所以,仅仅这开头的三两句,就足以让我沉醉于回到李宗盛十年的这座“丘”。
以前我也很少听歌,但是平时只有在散步的时候和不舒服的失眠之夜,才能停止听耳机,听别人的过去和故事,但是经常越听越不出来,所以以后再听越少。 直到毕业后,同学对我说,音乐对感情,尤其是对发生后的感情,有很好的调整作用,我试着做了。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李宗盛,关注李宗盛的是从“爱的代价”开始的,只有在那个时候,其中向大学整体过渡时的强烈解释是“走吧,走吧,人总是要学习自己的成长吧,走吧,人生很痛苦”。
我喜欢他纤细的温柔,作为制片人,他可以把女人的忧虑理解为女演员。 正如他给林记忆莲的“伤”中所写的那样,“夜深,有人这样清醒着伤口。 为什么睡觉前想留下电灯呢,不说的话我就不问了”。
但是我最喜欢的是他在音乐中表现出的感情——集中精神纯粹的感情。 从2003年开始,做了20年音乐的他,认真地回到音乐的起点,想去寻找作为别的身份的吉他手艺人。 他的琴都是手工制作的,琴都是他自己调音的。 他抱着世间的心,做着传统的事,专注于匠人的纯粹,静下世间的喧闹,洗去白华,淡淡地描绘着世间的繁荣和浮现。 正如他在“功夫之心”中所说,一生都是在善意的推动下进行的,我们想倾听内心的声音。
这声音就像他在“丘”上的讲话。 今年知道天命的他,过去的青春故事,执着,无力,遗憾……五味杂陈,然后沧桑过后的平静,仿佛符合苏东坡一样,“回头看看昔日的萧瑟,回去风雨也不会消失”,突然,伴随着对青春的告别和对青年的责备,这一切都伴随着旋律,慢慢地回到听者身上
山丘也许是苏格拉底让门徒们从麦田里摘下的麦穗。 不知道哪个是最大的,一直走到麦田的尽头,结果两手空着。
山丘觉得青春的不羁或者能读到数千山的水,能放下豪气和志向,无知地求助,羞愧地求助,不知疲倦地越过了所有的山丘。 从那以后,还有比回忆更长的路要走。
小山,也想行和行的反省,多久的频率,越过小山,尽管头变白了,还没忘记前进还是不知道,已经老了,停在哪里了。 行止期间,鬓角染霜,华发生,漂泊崇山险岭,失去了曾经的方向。 可惜我们从未成熟过。
不见不朽,希望先失去自己;越过山冈,发现没有人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