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戈壁的夜,寂静的能听到流沙流动的声音,静的感觉让风屏住了呼吸。夏日的晚风送来了款款的清凉,夹杂着淡淡的野花香,像精灵一样推开了我的窗户,闯进我的梦里。
劳累、奔波了一天的我,早已带着对家乡无限的眷恋,捎着一缕缕淡淡的野花香,进入香甜的梦乡,穿越了千里之外的山川大地,回到了祖国西北黄土地上,那个宁静的小山村,脚下踩着厚厚的黄土,风尘仆仆,一头扎进了儿时的乐园,那美丽的黄土地,有我美丽的家乡。
这里的山水依旧,绿树成荫。可以看到心底善良、憨厚朴实的父老乡亲们,在黄土地里辛勤的劳作,每天在自家田里勤劳地编织着汗水和收获交织的日子,在春天里播下希望的种子,静静地期盼着秋天丰硕的收成。
我的灵魂像插上了有力的翅膀,穿越时光隧道,童年小伙伴铜铃般的呼唤,在黄土地的每个角落铺展、蔓延,异国他乡漂泊的游子,已经悄然归来,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思念和对黄土地无限的眷恋,故乡的山河大地慢慢地铺平展开。
四面环山,绿树成荫的山脚下,由二十多户人家组成的小村子,错落有致的房屋,星罗棋布地坐落在黄土地上。农舍、石磨、田园、蜿蜒崎岖的山路、房前屋后一棵棵结着黄灿灿杏子的杏树,是村里的独有的的风景。晚上每户农家点起煤油灯,那一抹泛黄光晕,仿佛都朝远方归来的游子微笑,亦是母亲期盼的目光,遥望着远方。
傍晚时分,看到了每家每户,屋顶升起了一缕缕炊烟,袅袅升起,夹杂着那世界上最熟悉的饭香,飘向千里之外,牵引着游子归来的脚步。
地处大山深处的小山村,是那么的贫穷、偏僻和落后,在这里世世代代生存的父老乡亲,在困难面前,一直延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劳朴实的光荣传统,是大西北人的优良品质。他们坚强、勇敢!化去为生存带来的忧伤,消除生活中带来的困顿,左邻右舍,用一颗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善良质朴纯洁的心灵,让大家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一家有难,大家支援。淳朴的民风,乡俗,将心底无私天地宽的灵魂,永远镶嵌在黄土地上。邻里间互帮互助,朴实的村民与世无争,过着平淡如水的日子!
春天,云雾从山顶端升起,带来了贵如油的春雨,梳理打扮着残冬留下的痕迹,山脚下的那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渐渐地变绿,山野里的野花、野菜也探出头,冒出嫩绿的芽儿,一朵朵野菜,醉的那么诱人!仿佛一夜之间,大山上的一草一木,都缀满了绿色的希望!
在八九十年代,对于贫困、落后、物资匮乏,那漫山遍野,四季挖不完的野菜,不仅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也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最好的食物。尤其在青黄不接的时候,野菜,是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用来充饥填肚。土生土长在山里的孩子,挖野菜是他们喜欢干的事情,放学后,一只篮子,一把小铁铲,为餐桌增加一点内容。黄土地,育了世世代代的父老乡亲。山村人有宽阔无私的胸怀,他们同呼吸,共命运,结下了难分难舍的情节。
黄土地上各种野菜很多,春、夏、秋、冬四季都有,春天里有苦苣菜、蒲公英、黄花菜;夏季有渐渐扫帚菜、灰灰菜;秋天里有龙须菜、瓢子(是一种草本果酱植物,味道酸甜,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冬天里有地衣(是一种苔藓植物,属菌类)。
对于出生在山里的孩子,从会干活开始,几乎每天和黄土打交道,春夏季节挖野菜;秋季摘瓢子;冬季拾地衣。全村的同龄孩子,一起早出晚归,走进大山深处,用劳动收获着果实,不但度过了快乐的童年,也锻炼了结实的身体,有了大山一样坚韧的品格,坚实的步伐,走出大山,去外面的世界,编织人生五彩缤纷的梦!
春天里,黄花菜开着淡淡的黄花,散发着淡淡清香,采回家里,在开水中烫一下,撒点盐、加几滴醋,就可以吃,那浓浓浅淡的菜香味是记忆中永久的味道。冬天里拾些地衣,在开水里煮沸,加几滴胡麻油(是一种农作物,主要用于榨油,秸秆可以做麻绳),做馅儿包的水饺,是逢年过节招待客人的上等佳肴。
最让小伙伴开心的时间是夏至过后,满山遍野瓢子成熟的季节。大山的每个空闲的角落,像铺上了一张红色的大地毯,那一颗颗红色的瓢子,长得亭亭玉立,香飘千里。含在嘴里香甜、那味道味道,是孩子们的热恋。他们每天提着竹筐,或者背着小包包,每天天朦胧亮,就来到山里,尽情地摘采,当夜幕降临,每个人的竹筐和小包里,都装满了沉甸甸的劳动成果。脸上用成熟最红的瓢子,涂上一层厚厚的化妆,美美地唱着儿歌,消失在回家的夜色中。
最让人留恋的是秋天丰收的季节,村里有几户父老乡亲门前的几棵大杏树上,都缀满了金灿灿杏子的时候,那酸甜酸甜的味道,勾起了小伙伴们垂涎三尺的欲望。杏子虽然不是自己家的,但杏子从微黄到成熟的时候,每个人都没少吃一枚,隔三差五去偷人家的杏子,是小伙伴们的家常便饭,说是偷,实际是明抢。杏树家的主人看到小孩们都爬在树上偷杏子,看见也装着故意看不见,怕吓着小孩,从树上掉下来甩伤,只好顺其自然。
有时候,当我们猫着身子,还没来到杏树下面,就被主人发现,看到我们被吓得惊慌失措的小样儿,杏树的主人,把我们叫住,他们会找个长长的细杆子,从树冠上敲打下最熟透的杏子,让我们尽情的分享,大家围在杏树周围,那欢快的笑声,抢夺杏子的脚步声,划破了小山村的静谧。
不论是东边一家的杏树下面,还是西边的一家杏树下面,只要杏子成熟了,都有村里小孩们的身影,仿佛他们这群小孩就是杏树的主人,那欢快的笑声,在村里久久弥漫、回荡!村里那一颗颗杏树,见证了村里的每个小孩,快乐、健康成长的童年。
“时间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趱少年”。当年黄土地上的那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年,大部分已经走出黄土大山,定居他乡。他们的身子虽然走出了那个偏僻、寂静的小山村,但他们的心,永远留在黄土地上。一颗心与父老乡亲,情相连,心相映。在外面漂泊久了、累了,山村永远是心灵驿站。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挂满了无限的乡思;缀满了无限的思念和眷恋。
世世代代生存在黄土地里的父老乡亲,在困难面前,互帮互助,用宽大无私的胸怀,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黄土地的儿子,走出黄土地,走出小山村,去追逐梦想,开创未来。
对于远方漂泊的游子来说,今天无论离家是多么的遥远,把对家乡的那份永恒的思念和眷恋,永远珍藏在心底,让“心”永远偎依在家乡的黄土地上!仿佛嗅到了泥土的芬芳和熟悉的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