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无人值守,实现真正的自主智能。
作者 |岳笑笑
出品 |投资人说(touzirenshuo)
「WISH CHINA · 寻找2022中国新能源先锋力量榜单」评选正式启动。点击海报,了解活动详情↓↓
智能制造浪潮下,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需求迫在眉睫。
大量传统行业的生产设备已经陆续走向自动化、智能化。
但设备的自动化,也带来由设备故障引发的非计划停机、安全事故等制约企业的行业痛点难题。
2014年,专注于设备智能运维领域的工业互联网企业因联科技成立。
可通过设备预测性维护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提前1-3个月发现设备状态异常及潜在故障。
因联科技为企业提供的解决方案是:
在设备端加装智能传感器,用以获取设备运行时所产生的振动、温度、转速及油液等数据信息,同时,通过工业协议接入设备的运行工况等数据,与振动、温度数据形成多维度的设备运行数据。
现场智能边缘针对多维数据进行整合和过滤,并通过物联网传输协议传输至平台侧,平台通过智能预警应用,实现关键设备运行状态的异常监测、智能预警以及智能诊断等运维服务。
天鹰资本方面曾评价:因联科技通过对水泥、石化、钢铁、电力等高碳排放的重工业,实现智能化改造及设备端预测性维护,帮助工业企业提升生产效率、保障安全生产、优化生产决策,加速其智能制造升级转型。
连续多年的国家级权威榜单,是对因联科技过往努力的最佳印证。
因联科技创始人吕芳洲,长期在「设备状态监测及预测性维护」领域创业深耕。
目前,因联科技提供的智能传感器、智能网关、机器健康运维大数据行业解决方案、SaaS工业服务平台,已成功应用于水泥、钢铁、石化、煤炭、汽车等20多个行业,企业客户总量超过300家,包括红狮集团、中煤集团、中石油、中石化、一汽大众等众多知名企业。
6月9日,因联科技创始人吕芳洲做客「科创最前线会客厅」,分享《如何在设备智能运维领域,助力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主题。
01
工业互联网赛道变迁与机遇
2014年,因联科技诞生,至今已经走了8个年头。
第一次创业的突破性机会来自于2009年,我们与国内最大的风力发电企业展开合作,尝试用我们的产品打开市场大门。
当时,风电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市场。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我们的产品通过服务和客户的不断验证,从受到认可到全面采用。
这是使得我们在行业内能够扎下根来的一个敲门砖,也是一个风电行业的入场券。
风电行业实际上是一个非常专精的行业,在其他行业还存在大量的机会。
在道路选择时,我们认为工业互联网作为基础设施,能够解决设备运行维护领域的技术门槛,能够助力技术的普及和发展。
因联科技应运而生。名字中的联,表明因联不再定位为监测厂商,而是一个工业互联网企业。
工业互联网的底层技术,就是基于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综合应用为客户真正的解决实际问题。
中国在2015年推出了工业互联网战略——中国制造2025。
国家的背书,带给这个行业一些新的机会和发展。
政策推进,技术相应获得推广。
过去需要给客户一遍遍的科普这个技术意义和作用的环节被取代,现在,客户大概更为专业,会明确表达有什么问题需要公司解决。
因联诞生起至2018年,一贯专注于技术产品的研究和技术的积累。
为什么?
政策出现时,业界更多都在思考什么是工业互联网。
2016、2017年间,企业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是搭建一个工业互联网平台,或大数据中心,用工业数据来再造价值,实现智能化、数字化落地的的过程。
一些先前接触不到工业互联网的工业客户,也会在探讨时谈起专业的大数据组件等技术内容。
企业关注平台技术的架构,关注平台本身,而非关注自己到底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存在脱实向虚的趋势。
数据被用于展示,却无法发挥真实效果。
企业完成了一些数据的原始积累,却在实现落地时发现数据并不是万能的。
行业门类和场景的众多,提高了工业企业的设备运维的复杂度。
利用数据需要基于对数据场景本身的理解,从而寻找关联性大概探索到个中对企业有价值的信息。
现在,企业开始变得务实。
整个工业互联网赛道开始走深向实,不再去探讨平台,而会真正去关切现实痛点和解决痛点问题的方案。
业内企业也呈现务实趋势。
技术应用更多考验了企业的破题能力和行业理解。
从变迁来讲,工业互联网经过业内实践,证实了互联网仅仅是手段,工业才是根本。
工业互联网诞生的目的,是用互联网的技术大概理念去解决工业的根本问题。
构建专业能力,融合互联网这一效率工具,是与因联相类似的诸多工业互联网企业落地的基础。
02
工业设备故障预测和健康管理
是门好生意吗?
设备的预测性维护和健康管理技术并不是新的技术。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外已经开始在一些行业内广泛使用。
90年代,国内一些行业也已经利用这门技术。
但两个天然的门槛:成本和技术,压制了企业的迫切需求,使其难以大规模推广。
GE(美国通用电器公司)2014年的工业互联网白皮书,给了因联突破这两大门槛一些开导。
系统的数据需要专家来解读。
但通过 AI、大数据和工业机理技术,能够使得这些数据被翻译成我们所能听得懂的语言。
技术普及有待于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
工业的大数据其实很难实现。
第一,早期的覆盖量很有限;第二,样本数据太少。
商业场景中,to c端面对的大数据是人的行为,可预测也可被理解,但工业场景的数据是需要专家的解读才能被理解的。
设备损坏次数有限,导致故障类模型数据的积累也格外漫长。
因联数据团队也在不断为此展开研究工作。
一是要不断的去扩展更新的传感技术,融合机械电器的控制等知识;
二是把行业经验和专家经验转化为对客户来说可用的知识内容。
我选择机理加大数据驱动共同作用的路径,因为机理是可推演的。
我们从2014年开始就不断的进行各种机理研究,对行业的一些共性技术、专有技术、难点技术进行积累。
机理模型的建立实现了输出水平的稳定性,技术对客户来说可用性提高。
现在,设备的预测性维护和健康管理技术的客户应用范畴就更加广泛,专家的参与也不再必须。
技术门槛的削弱带来成本门槛的降低,加上产业宏观政策和企业本身痛点需求,也在驱动应用的不断落地。
因联现在仍在探索利用传感器技术,为成本再做减法,扩大应用面。
设备的预测性维护服务背后的市场极为庞大。
它的想象空间来自于一个增长市场中所有能服务的范畴,而非技术本身领域的应用。
维护服务的阶段经历了从故障后维修到定期维修的发展,正不断向预测性维修的目标努力。
目前,行业中的玩家大抵分为两大类。
以GE为例,作为一个老牌设备厂商,也是高端装备制造商,技术是服务于自己的高端装备。
其最出名的产品之一,飞机引擎技术,维护起来有一定难度。
在飞机发动机上,使用时几分钟就要回传一组数据,因此GE可以出售维护服务解决问题。
这类玩家的出售内容由设备变为服务。即全生命周期的保养、维护保护等。
第二类玩家以UPTAKE为代表,处于以数据驱动的方式去解决设备领域的范畴。
国内大部分路径与GE相像,具备把输送设备变成输送设备维护技术的能力,也具备把数据变成有价值信息的能力。
条条大路通罗马。
从原理上来讲,无论哪一类玩家,都是用数据驱动的方式去解决企业设备运行维护的问题。
落地路径上会有差异,但是本质上差异并不太大。
03
如何在工业互联网竞赛中突围?
2002年读研时,我已经涉足这个行业。
后来我发现,这个专业实际是对技术和融通性的双重要求。
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能够帮企业解决较多实际的问题,也因此工业互联网有着较好的前景。
第一次创业时的迷茫过后,我们开始进入国内外的专有分析仪器领域,选择行内标杆产品对标。
经过三年潜心打磨,产品在国内企业中获得认可。
获得风电行业入场券之后,我们迎来了快速的增长,获得大概3000多台机组的数据积累,包括出300多个闭环案例。
行业第一的数据量和服务机组数量,使得我们后来在面对投资和合作机遇时,更有掌控力。
因联的上风,一是真正落实智能化,二便是行业内持续多年成体系的积累。
这不仅解决了因联经济问题,也解决了技术路径的突破口问题。
除此之外,因联在工业互联网这个巨大范畴的细分领域内,始终保持空杯状态和对行业的好奇。
不守旧于积累,不断灵活调整策略和方向。
大量的经验积累使因联早期便有能力迅速拿出解决客户当下痛点的方案,哪怕仅解决一个痛点,也可以促使客户不断使用因联的技术。
服务客户的过程中,因联也遇到许多落地困难。
标杆客户的培养是难点之一。
真正去解决问题的时候,终究要回归到客户的关切点本身,不是技术本身。
只有二者的痛点问题匹配度达到标准,才有大概实现长期合作。
因联科技脱颖而出,在于提供给用户的核心价值是难以替代的。
一是提高人效,帮助企业进行用人结构调优。
二是降低运维成本,降低维护投入,如降低备件、有效维修。
三叫安全生产,避免安全生产事故。
在如今在VUCE的环境下,我们也给同行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点,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一定要大白我们的初心和努力的方向,应该是真正为客户的价值服务。
第二点,业务必须是正向的。
每花一笔钱的时候,都知道这笔钱的用途和产生的成效。
尤其在这样的一个动荡环境下,守好自己的现金流,并投在最该产生价值的地方。
第三点,坚持。不要因为一两次跌宕,就放弃初心。
量变到质变大概是上台阶式的,有大概一段时间你看不到任何进步,但突然间也会豁然开朗,实现质变。
04
工业互联网细分赛道想象空间有多大?
先前,因联服务了将近20个行业。
现在,我们同时聚焦于几个大企业和一些小行业。
工业互联网行业面对的设备并没有行业属性,技术本身带有通用性。而通用设备,大概占到整个行业80%左右。
但是要想成体系的解决,就不能只解决一类设备的故障。
所以我们在每个行业都会有设备地图, 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我现在覆盖了百分之多少,覆盖了多少场景,还有哪些场景没有覆盖,将来应该怎么再去覆盖这种场景?
越聚焦行业,我们的技术就越大概在行业迭代中提供专属的服务。
面向通用设备,可以单独思考。但面向场景,则需要更体系的理解。
在通用性上,可以积累一些行业的经验。
但资源有限,同时需要专注在1~2个行业去生根,把这个行业的问题真正解决好,覆盖技术型行业。
整个工业互联网大赛道已经是一个万亿级别的赛道,一贯保持着快速增长,行业需求不断变成刚性。
在设备智能运维这个具有想象空间的细分赛道上,接下来的趋势大概是将所有制造都实现数字化加持下的智能化。
企业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无人值守,实现真正的自主智能。
无人场景是一块基石,将来会服务于所有的工业、企业、市政等等任何有设备存在的场景领域。
05
互动环节
Q:异常数据积累比较困难,缺少场景数据,怎么样用大数据大概AI的迭代效果?
A:第一,我们自己会有一个案例库,在数据循环和整个设备运维这个过程中,形成本身案例的闭环,并训练我们的模型。
第二,我们通过机理先使应用达到一定的智能化程度。这是我们认为去解决工业领域的问题的一个比较好的解答。
Q:因联最近有在服务饮料行业的案例吗?
A:饮料行业我们没有服务过,但我们服务啤酒行业,例如百威5家工场的部分设备,但是这些行业我们也是切入了一些比较通用的场景进行服务的。
虽然目前来说啤酒饮料行业不是因联的主要行业,但是现在其实我们从其他行业所积累的经验来看,最终解法是一样的。如果要做到全面服务,也需要有所聚焦。
Q:有哪些标杆行业的案例?
A :一类是石化行业,我们提前通过对设备故障的一些预警,让客户在适当的时机可以停下来,切实的帮客其避免了一些安全生产事故。
二是一些生产企业依赖的潜水泵,我们通过对它的数据进行仿真和建模,当工作状态出现偏移的时候,就可以非常有效和准确地识别出异常。
合 作 对 接
扫码添加投资人说运营者微信,备注「商务合作」详细沟通。
超 级 社 群
【投资人说】正在组建超级投资者社群、超级创业者社群、超级读者群、超级媒体群等,目前总人数已超1000人。
关注【投资人说】微信公众号,发送信息「进群」,与各行业精英直接交流,共同进步。
旗 下 媒 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