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朱鲸润)2021 年 12 月上旬,90 后小伙谭某明知他人实施信息网络犯罪,经人介绍至江西,将其名下的银行卡交给他人使用,为信息网络犯罪结算资金提供帮助。银行卡中资金支付结算金额为人民币 500 余万元,经查证属于通讯网络诈骗所得金额人民币 69 万元。6 月 15 日上午,被告人谭某被判处有期徒刑 9 个月,并处罚金 2000 元。宣判结束后,无锡市梁溪区人民法院召开 " 远离‘帮信’ 不做网络犯罪‘工具人’ " 新闻发布会,向社会通报近几年该院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案件审理情况。
案件数量居刑事犯罪案第 4 位
现代快报记者获悉,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简称为 " 帮信罪 ",随着网络犯罪呈多发态势,相应帮助行为也逐渐增多。2020 年底,梁溪法院审理了第一路 " 帮信 " 案件。随后,案件呈井喷态势,2021 年全年,该院共受理 " 帮信 " 案件 62 件,审结 57 件,2022 年前五个月,受理 57 件,审结 34 件,数量已居于所有刑事犯罪案件的第 4 位(前三位分别为危险驾驶罪、盗窃罪、诈骗罪)," 帮信 " 罪已然成为通讯诈骗犯罪链条上的多发罪,是国家重点打击的高频罪名。
梁溪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传统诈骗搭上现代信息技术的快车,电话卡和银行卡成为犯罪分子作案的重要工具,由此衍生出贩卖两卡的 " 黑色产业链 "。" 帮信 " 案件中 95% 以上的被告人,是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仍把银行卡售卖、出租给他人用于 " 洗钱 "" 跑分 "。
审理中发现,以贩卖银行卡为例,被告人贩卖的银行卡往往被用于向全国各地不特定的多名被害人实施诈骗,涉案地区广、人数多,为案件侦破及被害人经济损失挽回带来较大困难。
在 2021 年审结的 " 帮信 " 案件中,被告人获利 1 万元以上的不超过 20%,个中仅有 1 人获利 5 万元以上。但从判决结果来看,一般不适用缓刑,体现了国家整治网络犯罪行为,通过 " 断卡 " 方式切断犯罪链条的决心。
法院在审理中发现,部分被告人在参与一次或几次贩卡获取佣金后,为更快来钱、赚取提成,开始走向 " 职业化 ",从身边人下手,介绍亲戚、朋友、老乡等从事提供银行卡、电话卡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从最初的 " 工具人 " 演变为拉拢、招募、组织下线的 " 牵头人 ",在多层级利益链条中越陷越深。
呈现低龄化、低学历、低收入特征
随着网络黑灰产业链的延伸 , 信息网络犯罪分工不断细化 , 一些法律意识淡薄、社会经验不足的人掉入 " 帮信 " 陷阱。梁溪法院介绍,涉案被告人主要呈现低龄化、低学历、低收入等特征。
从梁溪法院办理的 " 帮信 " 案件来看,20 岁左右的年轻人接触互联网的时间更长、范围更广,但因社会阅历不足、心智不够成熟等原因,对网络信息辨别能力不强,对诱惑的抵抗力较低,极易成为网络犯罪团伙的目标。同时,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也大概会为犯罪埋下隐患。
被告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占到八成以上,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对学习抱抵触心理,较早地离开校门,缺乏学校的关心爱护,更容易被不良因素影响,导致三观出现偏差,尽管他们也会认识到此类行为存在违法性,但抱着侥幸心理走上犯罪道路。
部分低收入群体或失业、无业人员求职心切,网络犯罪团伙瞄准这类人群,以 " 包吃包住 "" 高薪兼职 "" 低投入高回报 " 等诱惑,迎合收入不稳定人员的经济诉求,入职诈骗集团担任 " 业务员 ",或出租银行卡等,成为网络犯罪的帮凶。
不法的 " 帮助 " 就是犯罪
法院表示,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大概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就会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且 " 帮信 " 犯罪影响大,辐射面广,社会危害性高。
梁溪法院发出提醒,希望市民朋友加强法治意识,在寻找实习、兼职、就业的过程中擦亮双眼、谨慎选择,不让诈骗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同时妥善保管好自己的银行卡、电话卡,不随意出租、出售,不要为蝇头小利断送自己的美好前程。
此外,家长、学校要正确引导未成年人、在校门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远离不良诱惑。希望大家认识到 " 帮信 " 就是 " 帮凶 ",要重视信息安全、坚决守好 " 两卡 ",不做网络犯罪 " 工具人 "。
(编辑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