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绿联科技向深交所递交招股书申请创业板上市。此次IPO公司计划募集资金约15.04亿元,主要用于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建设项目、智能仓储物流建设项目以及总部运营中心及品牌建设项目。
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绿联科技分别进行现金分红5000万元、1.7亿元和1.2亿元,同时公司资产负债率在报告期内维持在30%左右,看起来并不差钱,但在募资用途中,绿联科技仍分出4.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占总募资金额比重接近3成。
卖数据线起家年入34亿元,
高瓴两次投资持股近10%
3C市场广阔产品鱼龙混杂,而绿联科技则是在大水中扎住了品牌的根,目前3C市场头部企业仍然只占据较少的市场份额。
据了解,绿联科技是一家消费电子企业,公司主要从事3C消费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主要涵盖传输类、音视频类、充电类、移动周边类和存储类五大系列,公司则主要依托于UGREEN绿联品牌。
最初,绿联科技给消费者的印象就是卖数据线的公司,而到目前传输类产品依然是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产品主要包括扩展坞、集线器、网卡、网络数据线和键鼠等。
2019年至2021年,公司传输类产品分别实现营业收入7.36亿元、10.05亿元和12.35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36.05%、36.79%和35.93%。
整体上来看,报告期内绿联科技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0.45亿元、27.38亿元和34.46亿元,同期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25亿元、2.98亿元和2.97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收入规模的增长,绿联科技过半流动资产也被存货占据,报告期内公司存货账面价值分别有4.06亿元、5.43亿元和7.26亿元,而存货的变现能力则直接影响公司资金周转情况。
绿联科技规模的扩大主要得益于吸收到电商红利以及赶上出海的风口。2014年开始,绿联科技就通过亚马逊等平台开始通向海外市场,目前,公司境内外销售占比较为平衡,报告期内,公司境外销售收入占当期营业收入比重分别约为43.49%、47.38%和46.09%。
而无论是境内外市场,各大电商平台是绿联科技的主要销售渠道,报告期内公司分别有82.41%、82.35%和78.14%的营业收入来自线上电商平台,同时为公司贡献的毛利占比也分别达到91.2%、88.48%和84.31%。
相较于传统的3C数码企业的代工生产模式,绿联科技的上风之一在于树起了自有品牌,与此同时,高瓴资本等投资方也向绿联科技伸出橄榄枝。
2021年5月,公司创始人张清森、陈俊灵将其原有的3.7%股份、1.85%股份分别作价2亿元、1亿元转让给高瓴资本。一个月后,高瓴资本再投资2.5亿元,同时公司也吸引深圳世横、远大方略、坚果资本等资本进入,此时绿联科技估值达到57亿元。
到目前,张清森为绿联科技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直接持有公司50.3019%股份,陈俊林直接持有公司19.288%股份,高瓴资本持股9.374%,为公司第四大股东。
利润增长遇瓶颈,
依赖外协生产采购成本大幅上涨
值得注意的是,绿联科技在2021年收入大幅增加25.86%的情况下,归母净利润却止步不前,利润的增长显然有一些瓶颈。
2019年至2021年期间,绿联科技的综合毛利率分别为49.67%、38.01%和37.15%,短短两年下降超过12个百分点,降幅波动非常明显。具体来看,公司几乎5大系列产品毛利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个中传输类产品降幅最大。
在招股书中,公司表示毛利率的下滑与新收入准则将国内、国际直邮运费以及仓库配送费用等加入进成本核算有很大干系,但另一方面也与采购成本等涨幅远高于产品售价涨幅有关。
除了移动周边类产品,报告期内绿联科技的产品单价均有所上涨,2020年的涨幅较2021年更为明显,但这种上涨远远不及原材料等采购单价的上涨幅度。
在成品采购上,2021年传输类成品、音视频类成品和充电类成品采购单价涨幅分别达到7.32%、15.77%和21.09%,整个报告期内仅传输类成品单价略有下降。
而在原材料的采购上,占比较大的芯片、公头和线材产品在2021年单价涨幅分别达到18.29%、36%和58.25%,上述涨幅均远高于公司产品销售端的涨幅,也对毛利率造成挤压。
事实上,绿联科技的产品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以外协成品采购为主的采购模式。报告期内,公司外协生产金额占比分别为75.78%、76.10%和75.62%,较为依赖上游供应商。
报告期内,绿联科技向前五名供应商采购金额占当期采购总额比重分别为46.47%、39.6%和35.55%,个中,对第一大客户湘凡科技的采购占比分别为23.56%、19.08%和13.93%,虽然有下降趋势,但依赖程度依然远高于其他供应商。
本文源自猫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