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祖国大地上,科学家们奋力攻坚,引领我国科技事业不断发展——
潜心科研 矢志报国(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开栏的话
我国首辆火星车祝融号在火星表面留下中国印记、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在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科学家利用二氧化碳和电解产生的氢气合成淀粉……这一年,我国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实力不断提升。这背后,是科学家群体的坚守和付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奋力攻坚,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工钱内涵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贯穿科学研究的始终。
科学探索无止境,一片丹心为报国。科学家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大力弘扬。为此,本报开设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栏目,将笔触对准科学家群体,讲述他们心怀家国、求实创新、协力攻关、默默奉献的动人故事,以飨读者。
临近年底,刚荣获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傅向东更加忙碌了,撰写年底工作总结、制定新课题计划、与门生谈心了解实验进展……
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装厂里,为确保我国空间站建造任务的顺利推进,技术人员正准备开启火箭的总装总测工作……
今年刚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兰州大学教授黄建平,最近正忙着参加学术会议,与同行研究探讨科学前沿课题。他始终牢记导师的话:如果可以,希望你能以国家需要为己任……
截至2018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10154.5万人,规模继续保持世界第一。科学家群体有着很多共同点,协力攻关各种基础前沿课题和许多关键技术;科学家群体也有很多差异性,在不同研究领域发光发热,在技术的独创性上下着苦工夫。
爱国·奉献
只要是国家所需,我们一定要努力和坚持去做
有人认为科学家群体很神秘,其实他们也和普通科研工作者一样,记录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每天按部就班完成日常工作。他们有对工作的热爱与憧憬,也有对事业的责任与担当。
对于责任与担当,傅向东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以农业基础科学研究为例,投入大、出成果慢,但每一次解决难题后的喜悦,都无法用一两句话来表达。
说起最初接触课题的经历,傅向东回忆:一次田间考察,一位老农向他提出疑问,有些农作物即便大量施肥,产量也上不去,还影响了来年的土质。为此,傅向东琢磨,就像人吃饭一样,植物也要吃饭,吃少了影响发育,吃多了也得减肥。为此,他一头扎进了植物生长—代谢平衡协同机制研究之中。
不着急出论文,埋头在田间记录数据;不关注荣誉得失,专注观察实验对象每一天的变化……傅向东曾和队员说:做这项研究,大概没法很快出成果,但这些问题却是我们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只要是国家所需,我们一定要努力和坚持去做。
傅向东只是科学家群体的一个缩影,像他一样的科学家还有很多。如今,众多科学家以支撑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为己任,不断奋力攻坚、加快创新引领,在他们身上,体现着爱国和奉献的精神力量。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徐延豪这样评价。
回想起刚到兰州大学的时候,扎根西北的黄建平院士感慨万分。那时候,兰州大学大气学科科研基础弱,为改善科研条件,他决定从建设观测站入手。
经多方考察,观测站选址在萃英山顶。彼时,公路尚未修好,新购置的观测仪器只能用人力车沿小路一步步推上去。大气科学学院高级工程师闭建荣回忆,寒冬朔风,煤炉取暖,黄老师带着我们驻扎野外。经过团队努力,2005年,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建成并投入使用,这在当时是全国高校建成的第一个国际气候观测站。
创新·求实
不断探寻新路、勇攀高峰,不断拓展科学边界
科学研究上天入地,哪里有课题,哪里就有科学家群体的奋斗身影。这不,在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研究员张喜光看来,科学研究,即便是考古工作,也最离不开创新与求实。
此前,学术界发现的最早苔藓虫化石来自4亿多年前的奥陶纪,张喜光思考: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是否有苔藓虫?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喜光发现一块化石中疑似有苔藓虫,由于是孤证,张喜光没有断言,遗憾错失论文首发。不少工钱他惋惜,但他说: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不管证实还是证伪,都要看证据本身。
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是我对中国科学家精神最深刻的理解。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认为,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任何弄虚作假的零容忍、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学风,都是科学家宝贵的财富。
在老一辈影响下,如今,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科研团队的创新、求实氛围越来越浓厚。研究员刘煜对此深有体会,在研究化石过程中,通过创新性引入CT技术,成功采集到了古生物化石三维图像,解答了不少过去没有佐证的难题。刘煜说:唯有创新,才能更好地求实。
人类科学事业之所以不断壮大,就在于科学家群体对真理的追求。徐延豪说:科研工作者,必须以过人胆识和科学眼光投身事业,不断依据事实、验证真理,不断探寻新路、勇攀高峰,不断拓展科学边界。
协同·育人
我国科技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接续奋斗和协同攻关
科学事业江山代有才人出,科学家群体亦是如此。集智攻关、老中青接力,才取得了一项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伟大成果。
2014年4月,在长征二号F火箭的一次测试任务中,一组异常的遥测信号数据引起关注。为了快速解决故障,科研人员不分日夜展开攻关。哪里需要我,我就顶上去!电气总体工程组组长彭越是个中一员。保障组邀请了十几位来自各单位的电气专家,开展理论分析。经过一周多的集智攻关,最终完成归零汇报。
万人一杆枪,是航天事业的典型特点。就像长征二号F火箭总设计师容易说的,是团队成员与时间赛跑、与任务同行、与责任为伴,才迎来成功发射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我国科技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接续奋斗和协同攻关。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何满潮院士说,科学家精神是在不断的科研探索中创造和积淀出来的,也需要一代代传承下去。
甘当铺路石,科学家群体中老一代提携后人、几代人接续攻关的故事一贯在延续。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常务副院长商洪才看来,年轻人总能提出闪光的想法。
何满潮院士说,心怀国之大者,各行各业科学家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功立业。
科技报国的道理,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在闲暇时间里,黄建平会看热播剧《功勋》。科学家们的无私奉献、赤诚报国的事迹,常常感动着他,也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定地走下去……
(本报记者王锦涛、余建斌、吴月辉、杨文明、喻思南、杨彦帆)
-网友留言
网友荔枝:爱国奉献、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敢为天下先等精神是老一辈科学家的优秀品质,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者奋勇攻关。
网友孤城:引导广大科技人才自觉弘扬科学家精神,心怀国之大者,努力实现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
网友橘子:弘扬科学家精神,首先要有心系人民的家国情怀,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
网友爱吃糖醋排骨的喵:看到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接力耕耘,把最好的年华留在了祖国的科技事业里,让人感动。
网友念长安:我们的国家从积贫积弱到全面小康,从科技落后到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背后,是无数科学家的心血、汗水、奉献和付出。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国力量。
网友绿意春深:科学是人类探索自然同时又变革自身的伟大事业,科学家是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重要传承者。
网友山川江海:他们是科学家,更是战士,还是可敬可爱的中国脊梁。
本期统筹:董建勤 张彦春
版式设计:张芳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