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日本陆军战前也采购了大量机枪,只是由于战争爆发仓促,很多没来得及配发到一线部队。在吸取了旅顺会战的教训后,日军紧急向一线部队调拨机枪。到沈阳会战爆发时,日军进攻部队与沙俄守军之间的机枪数量比已经逆转为200:56,利用这种步兵速射火力方面的局部优势,日军在总人数和总装备数量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仍然夺得了沈阳会战的胜利。只是,握在日本人手中的并非是马克沁重机枪,而是哈奇开斯机枪。
三、马克沁重机枪在一战时成了“明星武器”
尽管日俄战争已经向世人充分展现了机枪战的酷烈,但那毕竟是一场发生在“遥远而神秘的东方”的战争。对于大多数欧洲人来说,真正让他们体会到机枪战的威力,还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到一战爆发时,当时欧洲各国陆军已经普遍装备了机枪。其中,绝大多数国家都装备的是马克沁机枪,只有法国、比利时等国军队装备的是哈奇开斯机枪。而马克沁与哈奇开斯这两款同样出自旅欧美国人之手的致命武器,即将投入一战战场,并从此开始近半个世纪的宿命对决。
真正让欧洲人对机枪的杀伤力有了切肤之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索姆河战役。1916年6月下旬,英法联军为打破对德作战的战略僵持局面,同时减轻凡尔登方向德军对法军的压力,在法国北部索姆河地区对德军的阵地发起进攻。然而,德国守军依靠精心布置的大纵深防御阵地,以平均每百米一挺马克沁MG08机枪的火力密度,向在40公里宽正面战场上担任主攻的14个英国师疯狂扫射。
期间,马克沁重机枪的最高记录是一天之内令英军士兵付出6万人伤亡的惨重代价。到11月份战役结束时,英法联军在付出了79万余人伤亡的代价后,仍未能彻底夺取德军全部阵地。而耐人寻味的是,就在战役结束之际,已经加入英国籍并获封爵士的马克沁以76岁的高龄在英国斯特雷瑟姆溘然长逝。